[中國青年報]烏日塔白乙:改造硬甸子的硬漢子
央視國際 (2006年03月31日 17:21)
中國青年報消息:
“一名共産黨員不僅要在思想上先進,更要在行動上先進。”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哈圖塔拉嘎查(嘎查相當於內地農區的村)黨支部書記烏日塔白乙説。
17年來,在內蒙古通遼市的一個貧困小山村,烏日塔白乙用忘我的工作詮釋著這句話的含義。
烏日塔白乙每年的工資收入只有1950元。他説,我是死過一次的人了,別無所求,只求在有生之年儘快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讓鄉親們能早日過上好日子。
(一)
哈圖塔拉,漢語的意思是“硬甸子”,是一個“旱時噹噹硬,下雨澇泥塘”的鹽鹼灘。上世紀80年代,北京林業大學的一位教授在這裡考察後説:這裡不適合人類生存。
老百姓編了很多順口溜來形容當時哈圖塔拉的生存環境:黃沙滾滾天上來,白天無力點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牧場農田被沙埋。鹽鹼甸子到處是,缺糧缺草更缺柴。人窮地劣生態惡,十載當中九年災。
75歲的農民德山回憶説:“以前,這裡糧食畝産只有80公斤,吃了上頓就沒下頓。”全村有184戶,貧困戶就有113戶,其中17戶是特困戶。
“向鹽鹼甸子要地要糧食,開發濕地種水稻。”1989年,38歲的烏日塔白乙剛上任的第一年就盯上了嘎查周邊的1000多畝鹽鹼灘。
“我不相信1農民常寶不理解,“祖祖輩輩都沒有在鹽鹼地裏種出過糧食,就他能耐?”村裏的壯勞力都要出工,常寶每次都裝玻
修畦耙地,旱地深挖,拉沙子蓋鹽鹼。“我觀察了他10多天,每天天不亮,烏書記就第一個出現在鹽鹼灘。”常寶説,自己實在過意不去,也就每天出工了。
40多天后,鹽鹼灘平整出500多畝農田。烏日塔白乙又聯絡旗水利局,打了8眼井。
地開好了,水源有了,可就是沒人種。村民怕承擔風險。烏日塔白乙一邊自己試種,一邊説服半信半疑的常寶:“和我一起種吧,虧了,我賠。”
就這樣,常寶試著種了3畝水稻。“哪見過那麼多白花花的大米,畝産竟然達到了400公斤1看到取得了好收成,村民們紛紛跟上。
(二)
1996年8月15日,庫倫旗突降暴雨,3個小時降雨量達到90毫米以上,上遊的元寶山水庫不得不強行泄洪。由於雨急,泄洪量大大超出了泄洪渠的承受能力,部分堤壩決口,直接威脅到由鹽鹼地平整出的這500多畝農田。
村民王河清楚地記得那驚險的一幕:“烏書記猛地跳入水流湍急的洪水中,緊接著幾個年輕小夥子也跳入洪水中。他們側臥在決口處堵截水流,手拉著手,形成了一堵人墻。”
“看到烏書記跳了下去,我想也沒想就跳了下去。”巴雅爾圖説,“當時的情形很危險,沙袋扔下去,打了一個水花,就被沖走了。”
堵住了決口,烏日塔白乙又去檢查北甸子的水稻。等他回到家,他家新翻蓋的房子裏,積水已經沒過了腳面。
烏日塔白乙説,作為一名老黨員,關鍵時刻就要顯現出黨員的本色,有困難要衝在最前面,有危險更要衝在最前面!只有這樣,老百姓才會信任你。
村民們不願意把孩子送到本嘎查的小學。原學校校長布和敖斯爾回憶,學校當初只有5間破土房,沒有窗戶,房頂也破了,後來學校被水衝了,“學生只能在五保戶的炕上上課”。
學校要蓋房子,卻沒有錢,而嘎查也沒錢。一天,烏日塔白乙找到布和敖斯爾商量,能不能到磚廠賒一部分磚,翻新一下學校。“我們倆就騎摩托車上路了,走到半路的時候,下起了大雨,我們都被淋透了,摩托車的輪胎也扎了。我跟烏書記説:咱倆回去吧,不能走了。可他説:這個磚的問題要是不解決,就不回去。我在前面把著車,他在後面推著。就這樣,我們走了一宿,到磚廠的時候,天都亮了。磚廠廠長看到我們這樣,很感動,就把磚全賒給了我們。”
村裏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教室,改造了電網,通了自來水,烏日塔白乙卻病倒了。
2002年,被“強行”拉到瀋陽檢查身體的烏日塔白乙被確診為食道霉爛,需要馬上動手術。
烏日塔白乙的親屬包建華説,他平時就總嘀咕“腰疼,耳朵轟鳴,吃飯總覺得有東西刮著”。後來,烏日塔白乙到北京首鋼醫院一檢查,得了食道癌,必須馬上做手術。
做手術之前,烏日塔白乙交待女兒塔娜:“阿爸一輩子清清白白,欠你大舅4600元,欠信用社2.2萬元,你們就是砸鍋賣鐵賣牲畜也要給我還上!阿爸不能讓鄉親們心寒……”
手術後的第11天,在烏日塔白乙的一再要求下,大夫同意他出院了。“他的體重從140多斤下降到了90多斤。”包建華説。
回到村裏後,病情穩定了,烏日塔白乙的幹勁兒更足了。他兩次赴太原、鐵嶺考察,與當地養殖廠簽訂肉雞養殖協議;6個月後,全嘎查自來水安裝工程投入使用;啟動了村屯街路整體規劃工程。
幾年來,烏日塔白乙帶領群眾治沙造林達2000余畝,退牧還草1萬畝,綠化總面積達9000畝,森林覆蓋率達38.4%,水澆地擴大到2000畝,昔日的“硬甸子”已經變成了綠色寶地。2005年,全嘎查的人均純收入達到3200元,比1989年翻了六番。
如今,嶄新的農民培訓中心,整潔的院落,顯示著哈圖塔拉嘎查的祥和。
(李玉波)
責編:馬芳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