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人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記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兩坂村黨支部書記李鴻海
央視國際 (2006年02月13日 10:23)
經濟日報農村版消息:初春時節,晉南大地已泛出點點綠意。迎著和煦的春風,我們來到臨汾市翼城縣,採訪被當地百姓親切地譽為“焦裕祿式的好幹部”——兩坂村黨支部書記李鴻海。
在兩坂村的農家小院、田間地頭,村民們用樸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農村黨支部書記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崇高精神境界。
“是李書記把我們引上了致富路”
兩坂村原本是一個溝壑縱橫、十年九旱的窮山莊,全村315戶,1130口人,1850畝土地,分佈在5平方公里的12條溝、13道樑上。過去村裏曾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耕地山梁挂,吃水山溝爬,行路山橋險,有女山外嫁。天旱少雨、土地貧瘠、交通閉塞使這裡的老百姓為改變貧困落後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更多的艱辛。
土生土長的李鴻海,打小吃盡苦頭,他16歲初中畢業,23歲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從村保管員、生産隊長,一直到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一幹就是30多年。
上世紀70年代,他擔任生産隊隊長期間,時常在燈下思索:“這幹社會主義,也不是越窮越好吧?”於是他便帶領村民種蓖麻,種芝麻,他所在的生産隊,每個工分可以領到一元錢,在當時名列全地區榜首。
1982年,李鴻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立志要從根本上改變兩坂村的貧窮落後。治貧先治愚,治愚抓教育。正好在這一年,村裏拿到一筆7萬元的徵地補償費。在當時,這是誰看誰眼紅的一筆大款項,大傢伙兒都嚷著要按人平分。有遠見的李鴻海卻打的另一套主意:這7萬元,看著是個大數,但按人平分,全村1100口人,人均只有60多元,解決不了家家脫貧的大問題,可是把學校蓋好了,村裏的孩子們就能享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村裏就有了後勁,有了希望。於是他苦口婆心説服了大家,求爺爺告奶奶,又多方籌資11萬元,把18萬元全部投入到改善村辦學校,蓋起了全地區第一座村級教學大樓。此後的十多年中,他操心費力,不讓一個適齡兒童失學,近百名孩子,從這裡走出山溝考上了大專院校。
兩坂人祖祖輩輩靠種糧過日子,靠天吃飯,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李鴻海早在1986年,就以個人名義籌措資金60萬元,辦起了村辦煤礦。以煤礦為龍頭,又辦起了車隊,帶動了村裏運輸業、服務業的發展,村裏的一大部分富餘勞動力找到了出路,到1992年,兩坂村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比10年前增長了10倍,由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變為聞名全縣的富裕村,李鴻海本人也被翼城縣委命名為首批“功勳黨支部書記”。
然而李鴻海並不滿足,他覺得僅僅靠種糧和挖煤這兩隻輪子走不遠,還有1/3的農民沒活幹。他知道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是大勢所趨,他要開拓更寬闊的致富路,要向1800畝土地要效益。從1996年到1998年,他踏上了外出考察的路,東往山東,西到陜西,北上內蒙古,南下河南,先後引回了酸棗接大棗技術及美國紅提葡萄、大棚種植,肉狗、梅花鹿、優種雞、優種豬養殖等新項目。
在李鴻海的帶領下,兩坂村一步一重天,如今村裏已發展起了幾千畝大的棗園,數百畝大的葡萄園,辦起了養鹿場,建起了農貿市場、舞臺、衛生所,修建了公路大橋和盤山公路,而這期間,村裏沒向農民要過一分錢的提留款。老百姓安居樂業,過上了美滿幸福的日子。
“等著死不如幹著死!讓我抓緊時間拚一把吧!”
兩坂村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李鴻海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然而,他卻漸漸累垮了。長年累月的操心勞累、東奔西忙,加上飲食很不規律,他時常覺得胃疼。一直以為是上了火的胃,真的“火”了,吞咽困難,一吃就吐。時常用木棍、用桌角頂住,咋頂也管不了事。眼看著原來體重110多公斤、身高1.82米的大漢越來越消瘦,一家人都很著急。妻子一次次地勸他:“去檢查檢查吧。”可他就是不當回事。孩子們急了:“村裏的事那麼多,能幹完嗎?離了你,地球就不轉了?”李鴻海總是一拖再拖。其實他心裏早已明白,自己得的不是什麼好病。
1999年11月6日,兩坂村舉行第五屆村委班子換屆選舉。已經擔任了17年村黨支部書記的李鴻海又以最高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他一口氣向村民們許下6個諾言:不向群眾集資,建起古北線兩坂大橋;不向村民攤派,修好1公里油路;發展酸棗接大棗50萬株,建設全縣紅棗第一村;改造興建6處高灌;再蓋一棟教學樓;興建農貿市場,開辦每旬1、4、7集市。在場的村民們群情激昂,陣陣喝彩,有誰知道,這是李鴻海在用生命拼搏。
但這一結果卻遭到全家人的極力反對。張羅著給父親治病的大兒子本想讓他辭去村支書的職務,住進縣城安心養病,聽説他又被選為村委會主任,便星夜趕回勸阻。妻子也再三哀求:“不要再折騰了,我和娃們不能沒有你呀!咱們去救命吧……”一家人哭成了一團。勸到深夜,李鴻海還是主意不變,他對妻兒們説:“我知道這病的厲害,沒有更多的時間了,村裏要辦很多大事,資金緊缺,又不能向村民攤派,樣樣事情需要下大功夫去週旋,在這個時候,我得站在前頭,你們都知道我的脾氣,就讓我抓緊時間拼一把吧!我這病,是賴病,你們要替我保密。”
古北線兩坂橋,是古縣到晉禹公路翼城北捍段的要塞,是翼城澆底鄉通往縣城的出口。這座橋,橋面窄,坡度大,年久失修,一年之中就有6人在這裡喪命。孫家窯村一對新婚夫婦騎摩托車躲車摔在橋下,一死一傷,喜事辦成了喪事。兩坂村要發展,村口的出路就是一大瓶頸。有關部門曾經做過一個預算,總投資需要80萬元。一個小山村要興建這麼大的工程,談何容易?有些村民嘀咕開了:“兩坂橋是省道,犯不著咱們去搞,再説,後頭還有個澆底鄉哩,咱逞啥能?”“修橋修橋,總要把咱村折騰窮了。”
李鴻海下定決心做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他跑到縣、市、省有關部門一趟一趟地遊説,終於説動了縣裏和省裏有關部門的領導,答應先支持8萬元。本來是省道,國家理當立項,但是公路改造的大筆投資要等國家拿出統一規劃方可進行。李鴻海自己把自己逼上了一條難行的路。
8萬元投資落實之後,兩坂大橋開工了。開工沒幾天,剛剛壘好的半截橋墩就被人悄悄推倒了。李鴻海約好的施工隊剛進村,就有人對包工頭説:“別給李鴻海幹,他手裏沒有錢,他是個騙子,你們做了工到頭來拿不到錢。”面對這樣的局面,李鴻海這條堅強的漢子流了淚,他激動地對推倒橋墩的人説:“你小子翅膀硬了,推開橋墩了,你想過沒有,你推倒的是半截橋墩嗎?你傷的是咱全村人的心呀!你丟的是咱兩坂人的臉呀!你斷的是你自個兒的發財路啊!”氣歸氣,靜下來一想:“還是咱的工作不到位。”他一邊組織重新開張,一邊召開村民大會耐心説服:“村裏這麼多車,出了事都不好。修橋的錢一分也不讓大夥出,我一個人擔著,天塌下來有我李鴻海!”
村民們終於理解了老李的一番良苦用心,一個個主動跑到工地搬石頭、拉土方,義務投工,工程進度加快了。
2000年2月初的一天,西北風呼呼地叫,李鴻海突然覺得胃痛難忍,一頭栽倒在建橋工地冰冷的河水中。當村民們把凍得直打哆嗦的他抬回家時,妻子心疼得滿眼是淚,趕快給他擦洗換衣服。喝了一碗薑湯,身子剛剛暖和過來,他又要去工地,妻子再也忍不住了,大聲哭著説:“村裏的事啥時候是個頭呀,你要萬一有個好歹,我們娘兒幾個怎麼活呀!我求你了,能去醫院看看嗎?”
看著妻子哭著像淚人一樣,李鴻海心軟了,應允説:“咱明天去。”就這樣,明日復明日,一拖就是小半年。
7月18日,驕陽似火,李鴻海再也支持不住了,又一次栽倒在工地上,村民們把他送進了醫院。一檢查,晚期賁門癌。這個消息像晴天霹靂,兩坂村的老百姓驚呆了!
住院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19日,李鴻海經歷了第一次生與死的考驗:賁門全切,胃切除3/4,食道切除15厘米,肝切除一葉,肋骨取了1根。躺在病床上,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像演電影一樣,展現在腦海裏。他想了很多很多,想了兩坂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想了過去幾十年自己走過的路,想了自己為時不多的日子,想了為村民承諾的六件事……
手術後第三天,李鴻海奇跡般下了床。才有了一點精神,他一會兒説棗,一會兒説高灌,一會兒又説大橋快沒料了,他對妻子説:“早點出院,省幾個錢買水泥吧。”妻子又急又氣,多年的委屈,一下子暴發了,捂著臉哭著走出病房,他兒子學過醫,知道傷口萬一化膿,病灶轉移,那將是十分嚴重的後果,淚往肚裏咽,強笑著説:“爸,村裏的事叔叔他們關照得好著哩,再有一個星期就拆線了,拆了線咱馬上就回。”
7月24日,手術後的第六天,他瞞過醫生出了院。
車到橋頭,他站在工地上,心才覺得踏實了。
66歲的老人李成望,關切地把李鴻海拉到身邊,掀起衣服,看著他前胸多半圈沒拆線的傷口,老人心疼地哭了,邊哭邊數説他:“鴻海啊,刀口線還沒拆,你就出院了,你不要命啦?”李鴻海説:“咱娃是醫生,在家裏也能拆,我急著回來,現在正是橋墩澆注的緊要關頭,我得把村裏的事辦完呀!”
看看鐵塔似的李鴻海只剩百十來斤,得的是癌症,還牽掛著村裏的一樁樁事,手術6天后就出了院,村民們都心疼得悄悄落了淚,東家送來幾個雞蛋,西家送來一碗紅棗,多少顆心在牽掛著老支書的安危。
李鴻海為自己照了一張放大的遺像,挂在臥室正中央,從此,他常常在遺像前駐足凝視,告訴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必須抓緊去做。
幾天后,李鴻海在村裏召開的調整産業結構再動員大會上,敞開心扉真誠地對大夥兒説:“我得的是賁門癌,我的時間不多了,在醫院裏,我琢磨了一遍又一遍,等著死不如幹著死,活一天就要幹一天,給鄉親們承諾的6件事我一定要辦完,否則我死不瞑目!”
8月3日,手術後的第15天,李鴻海自己拿錢600多元,雇了兩輛車,帶領80多位村民外出參觀,踏上與生命賽跑的征程。
在生命的倒計時裏衝刺別有一番緊迫感。李鴻海拖著病體,晚上只能靠在由5個枕頭墊起的靠背上休息,每頓飯只能喝點稀糊糊,還是吃一頓忘一頓。
“李書記真是一條硬漢子!”
2001年3月19日,李鴻海帶著紅棗協會的幾名成員到曲沃考察。那一天,天氣陰沉沉的,下午還下起了小雪。參觀歸來,他正在召開彙報分析會,安排下一步的工作。會開到一半,有人急匆匆地跑進去説:“快!李書記的小兒子文學出車禍了!剛被送進縣醫院……”大家驚呆了,鴻海的臉也唰地一下變得煞白。趕到醫院,小兒子已經閉上了雙眼,他忍不住失聲大哭。痛失愛子,白髮人送黑髮人,3歲的孫女偎在他的懷裏哭著喊著,老少相擁,悲痛欲絕。
面對這一人生的大劫難,村裏人都為李鴻海揪著心,再硬的漢子怕也支撐不住這樣的打擊,何況他的病情還在一天天加重。那些日子,兩坂村的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多少顆心默默為他擔憂:能挺過這一關嗎?李鴻海似乎真的有點撐不住了!一連幾天,他癡癡地在兒子的棺木上摸了一遍又一遍,足不出戶,食不進口,跟誰也不搭一句話。他的眼窩陷得更深了,臉色更加蒼白,腰桿更加彎曲。
兒子墳前,李鴻海泣不成聲:“文學,爸爸對不起你,打小顧不上管你,你讓我給你找工作,爸爸沒有滿足你。兒啊——你等著,等到爸爸把承諾的6件事辦完了,就去好好陪你……”聚集在村口的村民們眼圈發紅,相對無言,一位老大娘忍悲不禁:“老天呀,別讓好人遭難了!”
辦完兒子喪事的第二天,他破例讓大兒子領著到城裏洗了澡,理了發,從悲痛中又開始整理自己的情緒。夜晚的星空深沉、遙遠,李鴻海踏著夜色向村委會走去,村委會正召開調整産業結構會議。門一開,幾乎異口同聲:“哎呀,你咋來了?”他強忍著悲痛,對大家説:“人死不能復生,再心痛又有什麼用?紅棗的節令不等人呀!”
看著兩隻眼睛深深陷下去的李鴻海,在場的人都落淚了,大家關切地問到:“你身體行嗎?你吃飯了嗎?你吃藥了嗎?明天不要去曲沃參觀了,你歇歇,咱過幾天再去吧……”
面對大家的關心,李鴻海堅定地説:“就按咱原來定的,明天去!”
時光不多了,李鴻海時時提醒自己抓緊、抓緊再抓緊。他帶領村民去華西,去大寨,進省城,進臨汾,取真經,找資金,求援助。2002年春天,為了找資金辦理有關手續,李鴻海5天連去3次太原,晚上坐車,白天辦事。
然而死神又一次逼近了李鴻海。
2003年7月1日,在兩坂至孫家窯的油路鋪設工地上,李鴻海又一次暈倒在工地上,眼前一黑,便什麼也不知道了。村民們把他送到醫院。手頭沒錢,兒媳婦打了欠條,才辦了入院手續。CT結果表明,李鴻海已經患上了高血壓動脈硬化多發性腦梗塞,血壓達到140~220毫米水銀柱,癌細胞轉移到左腋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在醫院,李鴻海整整昏迷了3天3夜。他剛能開口説話,就問鋪油路的事,剛能邁開步,就急著想往村裏走。
7月12日下午,臨汾市人大副主任張北管前往醫院探望李鴻海,沒料撲了一個空。護士説:“這個人,真的不要命。他説讓別人攙著走走,可是下了樓,就趴到騎摩託人的身上走了個沒影蹤。”
左肋下長出的淋巴腫塊不得不處置。為了不影響鋪設油路,李鴻海每天乘車到50公里以外的侯馬去做化療,一直治療兩個多月,每天早早乘車去,回來之後繼續工作。弄明白了真相,給他治病的醫生很感動地説:“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癌症病人,以後來,先給你治療。”兩個月之後,腫塊奇跡般地消失,而他的一隻眼睛卻再也看不見東西了。
一次次的打擊沒能讓他倒下,村民們説:“李書記真是一條硬漢子!”
“跟著李鴻海走沒有錯!”
從23歲入黨那天起,李鴻海就把入黨誓言“釘”在了心中。對集體的事業,他把命都豁出去了,從來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
任職20多年,他給自己定的工資標準是每年400元,可就連這400元的工資也一直在賬上挂著,從來沒有領過一分錢。
他給村裏辦了許多好事,自己沒有從中沾過一分錢的好處,卻向親戚朋友借下七八萬元的債務,墊付在村裏急需的事務上。
建橋是一項最煩人的活,最要命的是手頭本來就沒有多少錢,家裏的餘款都讓李鴻海搜得幹幹的。向別人借,沒辦法張口,李鴻海只好找到他小妹妹李鴻蓮。李鴻蓮的丈夫病重,李鴻海心急火燎,召集兄妹7個湊了1萬元,打算給妹夫治病。誰知就在這當口,工程出現了資金缺口,眼看著就要被迫停工。急得李鴻海沒辦法,找到妹妹,好説歹説,讓她拿出1萬元,墊付了修路款。當時説只需要週轉幾天,可這錢直到現在都沒有著落。不久,妹夫就去世了。每逢提起這事,李鴻海就後悔得直捶腦袋:“都怪我呀,都怪我!要不是我,妹夫的病或許能有好轉,哪能走得那麼急!”妹夫去世後沒幾天,李鴻海又來到妹妹家長時間坐在那裏,兩手抱著頭,一聲也不吭,一副焦急的樣子。妹妹再三問他,他才説明了來意:村委會沒錢買水泥,再不買就要停工了。妹妹一聽,氣不打一處來:“你妹妹拉扯著兩個孩子,你就忍心來挖我們這兩個養命錢?”然而,埋怨歸埋怨,畢竟十指連心,他辦的事是造福全村的大好事,看著他四處借錢碰壁後的為難勁,看著他為集體累得日漸消瘦的身體,心軟的妹妹拿出了僅有的2600元錢。李鴻海伸出顫抖的雙手接過妹妹的錢,不敢直視妹妹的眼睛,咬咬牙,扭頭離開了妹妹的家。
為了修大橋,李鴻海把外甥女給他滋補身體的500元錢和妻子賣豆子的錢全部貼在了工程上。
修橋需要取土,毀了村民李生海的二畝六分地,李鴻海又一次找到妹妹李鴻蓮,説動妹妹把3畝地讓給了李生海。
為了興建村衛生所,李鴻海把自己的老宅基地讓給了集體。
為了發展優質葡萄,他硬是説服家人,把自家的3畝水澆地轉包給了葡萄重點戶李成仁,説是每畝地每年收取轉包費150元,可他從未向人家要過錢。
李鴻海的大妹妹在村裏開了個小商店,村裏辦事急需錢,李鴻海就把這兒當成了救急的地方。
李鴻海是有能力率先致富的。他人勤快,有思路,引鹿種,接大棗,上大棚,栽葡萄,建市場,樣樣都獲得了成功。他路子廣,關係多,信息靈,先後找回資金幾百萬元,幫助村民貸款幾百萬元,然而他總是把賺錢的機會讓給村民。
早在1996年,李鴻海去山東考察,選定了養鹿這個項目,買回了兩隻小鹿,在家裏養了半年多,本想自己發展。後來村民李峰幾次找他,想養鹿。李鴻海把兩隻種鹿原價轉讓給了李峰,還傳授了養鹿的知識。如今,幾年過去了,李峰成為全村的養鹿大戶,存欄17頭,年收入幾萬元,還帶領14戶村民組建了養鹿協會,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上。
1998年,李鴻海在出外考察中盯準了酸棗接大棗這個項目,他在村裏制定了發展規劃,發動全體村民齊上陣。幾年過去了,通過聘請專家實地指導、組織村民多次出外考察、村委會推行嫁接補助獎勵等多種辦法,兩坂村現在共有紅棗120萬株,每公斤鮮棗賣到3.6元~4元,每年可增加收入百萬元以上。兩坂村成為翼城縣的“紅棗第一村”,村裏産的紅棗遠銷到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歐盟。可李鴻海卻忙於村裏的公務,自家的地裏卻沒有幾棵紅棗樹。
村民李成福兩年嫁接紅棗1.3萬株,頭一年收入2000元,第二年收入4000元,現在每年收入在萬元以上。2003年,山西電視臺專門為李鴻海的事跡組織了一個《內陸看談》節目,縣裏通知兩坂村安排15名村民參加,可車到村中,竟有29位村民擠入車中。節目現場,李成福突然對著攝像機痛哭流涕地説:“1999年村委會換屆選舉時,我暗下活動不投李書記的票,現在回想起來,真後悔!真對不起李書記!現在,當著大家的面,我給在臺上的李書記鞠一躬!請李書記原諒我!”
村民李振山不會忘記,在他貧困潦倒時,是李鴻海給他送來了棗苗,扶持他成為遠近聞名的紅棗狀元。
村民王三柱不會忘記,在他生活艱難時,是李鴻海幫他貸款建起了葡萄園。
村民李忠不會忘記,是李鴻海拿出1000元錢,幫助他建起村裏第一個沼氣池。現在,李忠搞起了大棚、養豬、沼氣三位一體的農業生態模式,過上了富裕生活。
“我説的話,辦的事,就代表黨的形象,我誠實做事,群眾就相信,黨的組織就有威信,就有凝聚力。”
記者眼中的李鴻海平靜、安祥,似乎並不善言談,但片言只語中充滿了睿智的人生感悟。
當記者問他:“你身患癌症,還這麼拼命地幹,難道你覺得諾言比生命更重要嗎?”李鴻海用平靜的語氣回答:“是,諾言比生命更重要。作為黨員、幹部,必須要講誠信。”
他説他本來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文化也不高,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只是想做好一個窮山窩的領頭人,領大家走上富裕路,過上好日子。他壓根就沒有琢磨過怎麼樣去統治人,只知道踏踏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山窩裏的老百姓不信你天花亂墜説大話,就看你是不是誠心誠意地為他們做事。你不哄他們,他們也不會哄你,久而久之,願意跟你幹點實事,一件成了,其他的難事就越幹越好幹。共産黨當初打天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老百姓提著腦袋跟著走,就因為他們發現你是為他們謀利益的。“我是黨支部書記,在兩坂村,我説出來的話、我辦出的事就代表黨的形象,我誠實做事,群眾就相信,黨的一級組織就有威信,就有凝聚力,就這麼簡單!”
去曲沃參觀,經人介紹,認識了曲沃縣農委主任劉文。這人既是研究紅提葡萄的專家,又是翼城老鄉。李鴻海抓著了這條線,一連跑了5趟。開始人家只是應付,在長談中得知李鴻海是個動過大手術的癌症病人,劉文再也不能應付了,拉著李鴻海的手激動地説:“老李,請諸葛亮也只是三顧茅廬,你拼著老命為鄉親們辦好事,我就是再忙也不能袖手旁觀呀!不説了,我跟你去,幫你建成紅提葡萄村。”兩年多時間,劉文帶著曲沃的技術員先後到兩坂村指導、傳經20多次,還幫村裏調回紅提葡萄苗4萬多株;從河北省讚皇縣調回優質讚皇棗芽20萬株,包銷了兩坂村的紅提葡萄。
李鴻海懷抱一顆赤誠的心,真誠地對待他的班子成員,敞開心扉,坦蕩直言,班子成員説:“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鴻海對咱以誠相待,咱要不鉚勁,有啥臉見人?”
李鴻海的誠心,換來了老幹部的真心,一個個把心貼在了兩坂村的發展上。退休校長李博鴻有知識、有素質、有能力、德高望重,李鴻海讓老人挑起了紅棗協會會長的擔子。李博鴻&&嫁接紅棗600株。老人還組織老幹部編印了一本《紅棗高産管理》的小冊子發給村民。老人去世,李鴻海拖著病重的身子,主持召開隆重的追悼會,組織全體黨員高抬著老人的棺材繞村一週,一直送到墳地裏。退休教師李仲愛鑽研,李鴻海就讓他擔任葡萄協會會長,成了葡萄園裏的技術專家。退休幹部李成彬、村民李成文,有知識、懂法律、能説會道,李鴻海就讓他們擔任村調解主任,每年處理大小糾紛數百起。青年王偉國、李娥,愛集體,人勤快,致富有門道,李鴻海就把他們推到村團委書記、婦聯主任的崗位上。在兩坂村這個小小天地裏,真正實現了人盡其才,人人有了用武之地。
李鴻海用一片真心贏得了當地群眾的普遍擁護和愛戴。在他家門外的一塊大石頭上,鄉親們悄悄放下一袋袋奶粉、一包包掛麵;在屋外的籃子裏,今天會多幾個雞蛋、明天會添一把紅棗……這是老百姓對一個真心為他們謀利益的共産黨員最高的獎賞。
短短幾年,李鴻海當時許下的諾言一一兌現,兩坂村又出現了驚人的變化:
——村裏的酸棗接大棗工程順利實施,共接大棗120萬株,年增加村民收入百萬元以上。
——村裏的農貿市場投入運行,開通了當地農副産品交易的渠道。周圍十里八鄉的人都來這裡做買賣,貨暢其流,農民收入由此大大增加。
——6處高灌工程順利竣工,擴大水澆地500畝。
——投資15萬元新建的第二棟教學樓圓滿落成,投入使用。
——投資56萬元建成長100米、高14米、寬30米的兩坂大橋,歷時30個月,走過一路坎坷,終於順利通車,圓了周圍鄉村幾萬人的建橋夢。
——建成3公里砂石路和3公里柏油路,村中的交通運輸條件大大改善。
——建成大棚30個,養殖梅花鹿150頭,種植紅提葡萄120畝,造林1080畝,荒山宜林地造林1500畝,間作冬棗5萬株,建起村衛生所、村辦公樓、學校辦公樓。
——建成三個高標準的紅棗保鮮庫,僅此一項,可為棗農增值20萬元。
“假如村村有鴻海,農村何愁不小康?”
2002年,李鴻海的事跡引起了中共翼城縣委、中共臨汾市委的高度重視。中共翼城縣委書記張德英、縣長鄭建文多次去看望李鴻海,中共臨汾市委書記張茂才同志專程趕到兩坂村,對這個典型進行了實地考察,回來之後在常委會上組織專題討論,並作出了《關於開展向李鴻海同志學習的決定》。這期間,李鴻海的事跡先後在《臨汾日報》《山西日報》和山西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廣為宣傳。臨汾市委還專門組織了李鴻海事跡報告團,巡迴17個縣市進行專場演講,全市有上萬名黨員聆聽了李鴻海的事跡,場場座無虛席,人人熱淚盈眶。
“假如村村有鴻海,農村何愁不小康?”這是臨汾市廣大農村基層黨員在學習李鴻海活動中産生的共鳴。
汾西縣永安鎮賈裏村,是一個由5個分散的自然村組成的山區村,自然條件差,經濟發展慢,村幹部不僅啥事都要操心、都要管,而且待遇很低。已幹了十幾年的村黨支部書記要記虎有了船到碼頭車到站、幹完這屆撂挑子的想法。李鴻海感人肺腑的事跡使他動了真情,流下了眼淚。他振作精神,精心繪製了賈裏村3年發展藍圖,並做出了公開承諾:大搞沼氣開發,完成五個沼氣池的配套工程;再建4座水壩,改善基礎條件;建設核桃林帶,抓好農業産業結構調整。
侯馬市高村鄉西賀村曹建華,是位40多歲的女支書,患有比較嚴重的心臟病。通過向李鴻海學習,她幹勁倍增,克服了種種困難,全力解決了往年遺留的半拉子工程,學校建設順利完工,自來水順利入戶,結束了村民拉水吃的歷史。在多方聯絡跑項目過程中她心臟病復發,昏迷在半路上……
我們採訪時,正好趕上史伯村的村委會主任劉建正和副主任張喜文去找李鴻海,請他幫助扶持發展紅棗産業。他們對記者説,他們要學習李鴻海,把紅棗産業做大,讓村民們富起來。
兩坂村在李鴻海的帶領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他自己卻並沒有富起來。
走進李鴻海的家,仍然是上世紀70年代的3間平房,屋子中央用來待客的桌子,據説是老祖宗留下的已經有100多年曆史的供桌。家裏最值錢的是一台14英寸的小彩電,那是在外工作的大兒子為父母敬的一份孝心。
採訪結束時,記者問李鴻海:“您拖著病體,經歷這麼多磨難,您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他説:“全村人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李鴻海是一座精神富礦。
但願我們能開掘出更多。
採訪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了李鴻海家門前那株據説已有300多年曆史的老槐樹,蒼幹虬枝,合抱參天。古人説:冠之所至,根之所達。這株老槐樹之所以到今天還能鬱鬱蔥蔥,枝繁葉茂,是因為它把自己的根深深地紮在深厚的土壤中。
也許李鴻海早已從門前這株老槐樹那裏領悟了這深徹的哲理。(蒙勇鵬 魏秀萍 苗葳 劉紅梅)
責編:馬芳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