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華西村致富的&&人——吳仁寶 > 正文

吳仁寶的特色語言之做人篇

央視國際 (2006年01月12日 21:28)

  

做 人 篇

  △華西交友做到“三要三個一”:要有一個立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要有一個前提——愛黨愛國愛華西的人,才是真的朋友;要有一個宗旨——親友間要相互鼓勵,為國家和集體多作貢獻,堅持共同勤勞合法富。

  △ 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有明確的工作指導方針,才能方向明確、工作到位、事半功倍,華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最基本經驗之一,就是長期貫徹“九靠”方針:老三靠,靠思想教育、靠黨的政策、靠幹部&&;新三靠,靠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靠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靠自己有錯誤就改;再三靠,靠正確決策,靠科學管理,靠幫帶提高。

  △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床位。一名共産黨員,一定要想通。如果一個人活在世上,有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個億,而另一個人只有幾百塊、幾千塊、幾萬塊,但到了馬列主義那裏報到,都是一樣。

  △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也是信譽經濟。“質量有價,信譽無價”。我們華西“以誠待人,以信為本,三守三真”:“三守”就 是守法、守約、守信譽。“三真”就是説真話、售真貨、定真價。

  △做幹部要有“三心”:講黨性、講公心、講良心。還要“三跌”、“三摜”、“三不倒”:再大的困難“難不倒”,再多的表揚“誇不倒”,有人威脅、恐嚇“嚇不倒”。

  △我是農民,忘本的農民。我搞工業了。什麼叫農民,種糧食吃的叫農民,不種糧食了,這不是農民了,搞工業、商業了。剛改革開放時,有位領導提醒我,你是農業的先進,你是農業出身,現在搞工業了,你忘本了。我笑著説,我想徹底忘本。我不怕忘本,我保留還是要保留的是農民的一種普通本色,要實事求是,要講真話,這是農民的本色。

  △我的工作到底有什麼缺點?實際上犯了“三個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我把它概括為4個字,50年代“聽”、60年代“頂”、70年代“拼”,到80年代才“醒”,這也是思想路線從不實事求是,走向實事求是的過程。50年代“聽”,實際上是犯了“教條主義”。對於“教條主義”,在這個方面,我改得比較好了。比如:中央講“一國兩制”,我們講“一村兩制”;中央講“抓大放小”,我們講“抓大扶小”;中央講“實現小康”,我們講“實現中康”;鄧小平理論講“初級階段”,我們講“中級階段”。60年代的“頂”,實際上是形式主義。對於形式主義,我已經改了不少了,但還捨不得完全改掉。因為,形式主義可以對付官僚主義,官僚主義也比較喜歡形式主義。當然,形式主義也不能完全怪上面,往往領導來了,向領導介紹好的,讓領導看好的。領導要你錦上添花。所以,主要的根源還來源於下面。70年代的“拼”,實際上是官僚主義。對於“官僚主義”,我也改進了,凡事講民主,依法辦事,有事堅持與群眾商量,群眾滿意的,要馬上辦,而且一定要辦好,群眾暫時不理解的,加強教育、疏導,等群眾思想覺悟了,再去辦。這樣既可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又可以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80年代“醒”。80年代,我清醒地認識到,在過去的工作中還存在著不少的缺點和錯誤。於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什麼事情都從實際出發,對的堅持,錯的改正。因此,華西從80年代開始,加快了發展步伐,變化越來越大。華西村 40多年,我是這樣總結的:60年代打基礎,70年代小發展,80年代中發展,90年代快發展,21世紀新發展。正因為發展了,60年代老百姓是溫飽,70年代是吃好,80年代是小康有餘,90年代是中康,21世紀是大康!

  △不怕群眾不聽話,就怕自己説錯話;不怕群眾不聽幹部話,就怕幹部不聽群眾話,怎樣才能盡可能不説錯話,一是勤奮學習;二是深入群眾,注意傾聽老百姓呼聲。

  △人活著為什麼?人死後留下什麼?一個人活著,需要錢,但不能僅為了錢,應為國家、為人民多作貢獻。一個人死了,死即了了,但了的是物質的東西,精神形象不會了,多留一點好的精神、好的形象給子孫後代,比留給子孫財産更重要。

  △在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農村有些人對黨的觀念淡薄了,認為中國不如外國好;有些人對華西成就不太珍惜了,尤其是農村生産關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農民教育問題日益顯得重要。華西對村民開展“六愛”教育。就是“愛黨愛國愛集體,愛親愛友愛自己。”“六愛”是新時期華西精神的進一步具體化。通過“六愛”,帶來了黨風廉政、村民淳樸、民風純真。真正達到了“老三無”:無賭博、無重大刑事犯罪、無封建迷信活動;“新三無”:無上訪告狀、無暗鬥鬧事、無“法輪功”練習者,形成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村風民風。

  △發展經濟辦企業要堅持“四千四萬”:歷經千難萬險多創業,而不是千難萬險裝門面;説盡千言萬語求效益,而不是千言萬語去欺騙;走遍千山萬水找市場,而不是千山萬水去白相(玩);吃盡千辛萬苦爭實績,而不是千辛萬苦付高息。否則,很可能是“辛辛苦苦挑重擔,認認真真搞破産。”“四千四萬”精神,也是華西精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具體化。

  △作為一個單位的頭頭,頭腦要清醒,要常思索,多考慮問題。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傾向,不該愁的愁,該愁的不愁:第一種,愁資本主義,不愁自己無資本;愁兩極分化,不愁自己小富即安,觀念老化。第二種,愁自己借不到債,不愁自己資不抵債;第三種,愁下面的不聽話,不愁自己不聽下面的話;愁上面官僚主義,不愁自己搞形式主義。第四種,愁人家超過我,當不上先進,不愁自己水平跟不上,落後別人。第五種,愁政策變,不愁自己沒把現有政策兌現;愁原料緊張,物價上漲,不愁自己沒市場。

  △改革是大勢所趨,只有擁護改革,支持改革,只有做改革的實踐者、維護者,最終才是改革的受益者。

責編:馬芳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