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深度撞擊”意在解開彗星之謎
央視國際 (2005年07月04日 15:35)
新華社洛杉磯7月3日電(記者陳勇) 彗星是太陽系中的“遊民”,當它們靠近太陽時,構成彗核的物質受熱蒸發,形成長長的“尾巴”,這時候地球上的觀察者就可以看到明亮、長尾巴的“掃帚星”。
數千年來,夜空中不時閃現的“掃帚星”引起人們無窮猜想:它們從哪來?由什麼物質構成?和我們有什麼聯絡?
根據近半個世紀天文學家們的理論,彗星的核心部分實際上是個很小的“臟雪球”,主要由冰和塵埃物質組成,一般尺寸只有幾公里到幾十公里。但當它受到太陽的熱量作用時,噴出的彗發可能達到幾十萬公里,而彗尾則可能延伸上億公里。
彗星可能的起源地,是太陽和另一個恒星之間、籠罩太陽系的奧爾特雲,距太陽約5萬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約為1.5億公里)。天文學家估計,奧爾特雲中可能有數以千億計的彗星。
當宇宙中有恒星“路過”太陽系附近時,形成的引力擾動會將許多彗星直接推向太陽系內,使它們圍繞太陽旋轉,形成公轉週期在200年以上的長週期彗星。此外,太陽系外圍的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也會以引力捕獲奧爾特雲中的彗星,將它們“拉”到冥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帶,並在行星引力的影響下,形成公轉週期在200年以內的短週期彗星。
天文學家猜測,奧爾特雲是45億年前太陽形成時的殘余物質構成的,由於遠離太陽的熱影響,起源於它內部的彗星可能保留了太陽誕生時的物質。此外,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大約39億年前都曾受到彗星的密集轟擊,而不久後地球上就出現了生命,兩者之間可能有聯絡。彗星上的大量冰雪成分,甚至可能是地球上水的來源之一。
這些猜想,可能在美宇航局的“深度撞擊”中找到線索。科學家計劃用一個近400公斤重的撞擊器轟擊彗星坦普爾1號的彗核表面,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4噸多高能炸藥。這次撞擊會將彗核內部可能包含的太陽系原始物質暴露出來,科學家也可以從撞出的坑來判斷彗核的特性。
美宇航局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室介紹説,“深度撞擊”要達成的科學目標包括:首次直接探測彗核內部的物質;了解彗核表面的構成、密度、強度及其多孔性;通過比較,研究彗核表面和其內部物質的關係;了解彗星演化的歷史。根據撞擊坑的形狀和深度等,可以推斷彗核物質是保持著“原始狀態”,還是發生了變化。有關的猜想,都可能將在美國7月4日的一“撞”中見分曉。
責編:王麗華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