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胡錦濤出訪東南亞三國並出席國際會議 > 正文

文 萊 概 況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0日 17:22)


  國名: 文萊達魯薩蘭國(Brunei Darussalam)

  獨立日:1月1日(1984年)

  國慶日:2月23日(1984年)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由黃、白、黑、紅四色組成。黃色的旗地上橫斜著黑、白寬條,中央繪有紅色的國徽。黃色代表蘇丹至高無上,黑、白斜條是為了紀念兩位有功的親王。

  國徽:呈紅色。一彎新月環抱著一根棕櫚樹榦,其上為展開的雙翼,雙翼之上為一頂華蓋和一面旗幟,這象徵文萊信奉伊斯蘭教和蘇丹至高無上。在新月中央用馬來文寫著“永遠在真主指導下,萬事如意。”中心圖案兩側有兩隻手臂,表示人民向真主祈求,人民對蘇丹和政府的擁護。國徽底部的飾帶上寫著“和平之城——文萊”。

  國家政要: 蘇丹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Haji Hassanal Bolkiah),1967年10月繼承王位。王儲穆赫塔迪比拉(Al-Muhtadee Billah),1998年8月冊封為王儲。

  自然地理:國土面積5765平方公里。文萊達魯薩蘭國位於加裏曼丹島北部,北瀕南中國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並被沙撈越州的林夢分隔為不相連的東西兩部分。海岸線長約161公里,沿海為平原,內地多山地,有33個島嶼。東部地勢較高,西部多沼澤地。屬熱帶雨林氣候,炎熱多雨。年均氣溫28℃。

  人口:總人口約35萬(2004年),其中馬來人佔67%,華人佔15%,其他種族佔18%。文萊的國語為馬來語,通用英語,國教是伊斯蘭教,其他還有佛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首都:斯裏巴加灣市(Bandar Seri Begawan) ,位於文萊-穆阿拉區,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約6萬。原稱文萊市,從十七世紀起即成為文萊首都,1970年10月4日改為現名。

  簡史:文萊古稱渤泥。自古為酋長統治。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建立蘇丹國。16世紀中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相繼入侵這個國家。1888年,文萊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41年,文萊被日本佔領,1946年英國恢復對文萊的控制。1959年,文萊與英國簽訂協定,規定國防、治安和外交事務由英國管理,其他事務由文萊蘇丹政府管理。1971年,文萊與英國重新簽約,規定除外交事務和部分國防事務外,文萊恢復行使其他所有內部自治權。1978年,文萊蘇丹赴倫敦就主權獨立問題同英國政府談判,並締結了友好合作條約。根據條約,英國于1984年1月1日放棄了其掌握的文萊外交和國防權力,文萊宣佈完全獨立。獨立以後,蘇丹政府大力推行“馬來化、伊斯蘭化和君主制”政策,鞏固王室統治,重點扶持馬來族等土著人的經濟,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嚴格維護伊斯蘭教義。

  政治:文萊是一個“主權、民主和獨立的馬來穆斯林君主國”。1956年9月29日頒布第一部憲法。獨立後它的基本條款繼續有效。1971年和1984年曾進行重要修改。憲法規定,蘇丹為國家元首,擁有全部最高行政權力和頒布法律的權力,同時也是宗教領袖。設宗教、樞密、內閣、立法和世襲等5個委員會(1984年獨立後,立法委員會停止運作,內閣委員會改為內閣政府),協助蘇丹理政。

  經濟:文萊是東南亞第三大産油國和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氣生産國。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産和出口是文萊的經濟支柱,佔其國內生産總值的36%和出口總收入的95%。石油儲量和産量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東南亞第二,液化天然氣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産總值1.9萬美元,是世界最富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文萊政府大力推行經濟多元化和私營化政策,力圖改變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單一經濟結構。

  新聞出版:文萊新聞社是文唯一官方新聞機構,創建於1959年。主要報紙:《婆羅州公報》,日報(英、馬來文);《文萊燈塔》,週報(馬來文)。文萊廣播電視臺創建於1957年5月,是文萊唯一的廣播電視臺。廣播電臺擁有兩個廣播網,一個用馬來語和方言,一個用英語、華語和廓爾喀語廣播,現每天播音超過30小時。電視臺從1975年起開設彩色電視頻道,播放馬來文和英文節目。

  外交:文萊奉行不結盟和同各國友好的外交政策,1984年2月24日加入聯合國。文萊視東盟為其外交基石,與東盟各國關係密切,1984年1月7日成為東盟第六個成員國。文萊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間的關係,是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文萊1994年4月15日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

  與中國關係:1991年9月30日,文萊與中國建交。2004年9月,蘇丹哈桑納爾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兩國發表聯合公報。2003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3.46億美元,平均每年增加1億美元。在向中國出口原油的同時,文萊主要從中國進口紡織品、服裝、機電産品及食品等。

責編:曉星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