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正文

余遜達:鄧小平與中國經濟制度創新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9日 10:12

  我國正在進行的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是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後進行的一場帶有根本意義的體製革命。鄧小平是這場革命的奠基人。他領導中國實行經濟制度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無論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還是在人類制度文明建設史上,都十分富有特色。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以成功的思想變革和理論創新作為先導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是現代化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兩種最基本的配置資源的經濟組織形式。選擇什麼樣的經濟體制去建設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國家幾十年發展歷程中面臨的最深刻、最難解決、對社會主義命運影響最大的問題之一。由於對馬克思主義某些觀點教條化的理解及其他一些原因,把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劃等號,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劃等號,是長期以來為多數馬克思主義者所堅持的重要論斷。因此,要在計劃與市場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首先就必須打破思想束縛,改變那些已經被實踐證明是不正確的理論觀點。

  在黨的領導層中,鄧小平是最先敏銳而又深刻地認識到解放思想對於社會主義事業所具有的極端重要性的領導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他支持並領導了全國範圍內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這就為後來的制度創新準備了思想前提。

  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鄧小平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認真總結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對計劃與市場以及這兩种經濟體制的運行績效作出了符合實際的認識和評價。鄧小平得出的結論是:“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缺點在於市場運用得不好,經濟搞得不活”。指出:“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如何解決?解決得好,對經濟的發展就很有利,解決不好,就會糟”。論定: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社會主義國家要把經濟搞活,出路在於改革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新的更適合生産力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

  要在中國選擇市場經濟作為配置資源的組織形式,就必須在理論上解決一個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的問題。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對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同時又集中全黨的集體智慧,鄧小平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在這一理論中,關於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的問題,主要的科學論點有:1.社會主義必須是能夠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的制度。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2.中國的社會主義處在初級階段,也就是不發達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3.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於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4.社會主義制度並不等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做法。任何一種具體制度或政策,只要被實踐證明是不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不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不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應該加以改革。5.“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的論述,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基本特徵,指明了選擇經濟發展模式和操作機制的判別標準,矯正了許多人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扭曲認識,從而實現了思想觀念的變革。但是,他沒有丟開馬克思,沒有丟開列寧,也沒有丟開毛澤東,而是通過實事求是地總結為人民所能親身感受到的實踐經驗,創立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以歷史與邏輯相統一這一令人信服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計劃和市場的傳統觀念,解決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否相容這一世界性的理論難題,使發展市場經濟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成為一個統一體。

  鄧小平為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規劃了總體思路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力圖綜合人類現有制度資源中的優勢成分,實現效率與公平統一的創新事業。鄧小平為這項創新工程規劃了一條總體思路。

  規定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由於以往的市場經濟體制都是同私有制結合在一起的,認為市場經濟只有同私有制相結合才能成功運轉,這也是一種影響甚廣的看法。因此,在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回答一個它與什麼樣的所有制相結合的問題。對此,鄧小平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在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允許並鼓勵各種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成分在合法範圍內存在和發展,但作為所有制的主體,則不能放棄社會主義公有制,搞資本主義私有制。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中國才有能力保持在國際社會中的獨立,才有可能既推動經濟比較快速度地發展,又防止在社會財富佔有和收入分配上出現兩極分化,保證經濟體制改革平穩順利地開展,逐步解決我國人民的貧困問題和發展問題。

  提出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構原則和基本框架。關於市場經濟體制建構的原則。一方面,鄧小平強調: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不能脫離中國實際照搬照抄別國模式和經驗。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和計劃一樣都是組織和管理社會化大生産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它們自身的創建程序、行為規則、運行機制和組織結構,是可以在不同的基本經濟制度下加以相互參照或移植的。因此鄧小平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需要特別注意借鑒和吸收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並且,由於世界經濟發展已日益一體化,中國經濟只有走向世界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因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建成一個開放型的體制。

  關於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環節。鄧小平指出:第一,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搞市場經濟不能導致對公有制的否定,但是市場經濟體制要能夠在資源配置中有效發揮作用,要求所有制的形式、結構和實現方式必須與它相適應。第二,必須轉變政府職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擺脫了而是處在“體現中央説話算數”的“宏觀管理”下運行的經濟,但是中央管理市場經濟的方法,必須同管理計劃經濟的方法有根本區別。為了儘快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需要對傳統的金融、財稅和計劃體制認真加以改革,同時要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經濟管理權限,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第三,必須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市場體系是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的載體,在強調大力發展商品市場的同時,對生産要素市場的發育也必須重視,以期儘快形成一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完整的市場體系。第四,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要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藉以激勵、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人也富裕起來。對於如何縮小貧富差距,避免兩極分化,具體方法需要認真加以研究,以便在條件具備的時候實施,確保全國人民能夠共同發展,走向共同富裕。

  指明了加強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建設的努力方向。鄧小平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建設的總綱。從主要內容來看,鄧小平認為,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在社會制度體系建設方面,需要特別強調對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的改革,以便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各類人才在推動生産力發展中的作用。同時,他提出了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與法制建設需要綜合、配套、協調進行,這樣才能在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保證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鄧小平設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公有制維護社會公正、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標同市場經濟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的功能結合起來,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徵,又體現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確實是一個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熱切願望的偉大創造。

  正確的改革戰略是中國經濟制度創新取得成功的關鍵

  原有經濟體制在不同區域、不同産業中的實現程度和運行績效很不一樣,由於不同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差異很大,還由於改革是對社會利益關係、基本價值取向、人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等的變革或調整,新經濟體制在全國不同區域、不同産業中發育、完善併為社會成員所認同的條件、速度,也很不一樣。這就要求改革指導者必須選擇正確的戰略,對改革的突破口、時序和配合關係,作出切合實際的安排。鄧小平制定了正確的改革戰略,其基本思想是:根據制度創新的基本方向和總體構想,先在點上大膽放手試驗,具體章法在試驗中一步步立起來;點上改革取得成功後,再由點到面逐步展開;針對不同領域採取具有不同力度的變革方式;在推進經濟改革的同時,切實安排好社會各方面對經濟改革的配合關係;整個改革在政府主導下有秩序地進行。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既不能貽誤時機,又不能草率從事。

  為了保證改革健康有序地進行,鄧小平強調,在國際上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在國內,要注意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盡力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向前發展。鄧小平在1988年説過:要使改革取得成功,關鍵抓兩條,第一條是決心要堅定,步子要穩妥;第二條就是要在改革過程中保持生産有較好發展。根據鄧小平的論述,保持生産以較高較好的速度發展起碼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爭取人民對改革的支持,二是防範風險,三是對付國外的壓力。由於經濟發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因此鄧小平在確定改革的突破口、時機、方式、進度和範圍時,都把是否有利於經濟發展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有利的就大膽地幹,有可能造成暫時不利影響的就謹慎從事。除了注意利用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能量去推進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外,鄧小平還十分重視利用科學技術、引用外資(包括僑資),以及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必要補充的非公有制經濟,來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2.積極而又慎重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導型改革,而政治體制改革的對象也是政府,這就使政治體制改革既十分重要,又十分困難。鄧小平在指導政治體制改革時,既積極,又慎重;既有緊迫感,又決不草率大意。首先,他明確提出:“政治上發展民主”和“經濟上實行改革”是中國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兩個目標。而要達到這兩個目標,關鍵都在於政治體制改革。其次,在確定政治體制內部各組成部分的改革時序時,優先考慮與創建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政府管理體制改革,以及與此相關的法制建設。再次,在確定與發展民主政治相關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步驟時,突出強調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不搞“畢其功於一役”,而是先創造條件再逐步進行。最後,對政治體制改革中的任何一個重要步驟的決策,都採取十分謹慎的態度,有了成功的把握之後,才下決心去做。在鄧小平領導下,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穩步的推進,使政府在保持對改革進程能夠實施有效領導的同時,逐步轉變自身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會脫序”、“規範疲軟”、“舊者已亡而新者未立”等兩種體制轉換過程中很難避免的現象發生或長期蔓延,對經濟體制改革起到積極有效的配合或促進作用。

  3.高度注重保持社會政治穩定。保持社會政治穩定是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一貫堅持的重大主張。他反復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希望所在,發展是中國的主題,而改革和發展都要以穩定的政治作為前提,沒有安定的政治環境,什麼事情都幹不成。為了保障社會政治穩定,需要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加以綜合治理。可以説鄧小平和黨中央在指導改革的同時所作出的一系列決策,從發展經濟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強廉政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養“四有”新人,正確處理民族、宗教等社會矛盾,到確定重大改革措施出臺的時機、力度,以及在國際上推行和平外交政策等等,都直接間接地與保障社會穩定連在一起。保持政治穩定最重要的舉措是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按照鄧小平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堅定地執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一刻也沒有放鬆過加強自身建設的嚴格要求,經受住了各種考驗,保持了中國政治局勢的基本穩定,為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一空前深刻複雜的社會變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證。

  改革是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但是通過改革,能夠在不太長的時間裏,推動社會取得巨大進步的國家並不多。鄧小平選擇了正確的改革戰略,這個戰略在改革的方向上是堅定的,在具體做法上又是試驗性的;在點上是大膽的、激進的,在面上是謹慎的、漸進的。這就大大減少了社會的利益摩擦和改革的風險,避免了大的社會動蕩。這個戰略在制度創新主體上,既充分鼓勵廣大人民在制度變革中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試驗,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又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注重利用已有組織資源和兩種體制兼容的一面,實現了對制度變遷方向與進程上的有效制導和控制,保持了中國社會制度體系的相對穩定和新舊體制的有效銜接。這個戰略正確處理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在不斷深化改革和保持社會安定的同時,取得了生産持續增長和社會各個方面相對均衡發展的輝煌業績。

  《人民日報》1995年3月30日

(編輯:魏偉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