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由來(圖)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22日 15:43)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閒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
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的習俗。《東京夢華錄》第十卷《除夕》説:“士庶之家,圍爐團座,達旦不寐,謂之守歲。”除夕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關於除夕守歲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隋唐時期,守歲之風極為盛行,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守歲詩。范成大在《賣癡呆詞》中吟道:“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召人賣。”蘇東坡也有詩云:“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除夕守歲的熱鬧景象躍然紙上。
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