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過大年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21日 11:16)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新年指夏曆元旦,即正月初一。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漢、壯、布依、侗、朝鮮、仡佬、瑤、畬、京、達斡爾等民族都過此節日。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如今日本將元旦和春節合併,取消了春節)。《史記》、《漢書》稱正月初一為“四始”(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一年伊始,萬象更新,古人常在此時舉行朝賀,從事各種娛樂,迎神祭祖,占卜氣候,祈求豐收,逐漸形成內容豐富的新春佳節。從歷史上看,元旦前直到元宵,都屬新年範圍。年日活動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其內容大致有:
北:鄂倫春族的“謝納溫”
鄂倫春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日舉行,一般要進行四至五日。主要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鄂倫春族地區。
鄂倫春族的春節源於漢族習俗。節前,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清掃庭院;上山狩獵或在外工作的人們,都要趕回家。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初一清晨,人們忙著煮新包的“謝納溫”(餃子),鳴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迎來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東或南,燃起九柱香,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靈恩賜獵物,保祐全家免災免禍、吉祥如意 。祭祀之後,按輩份次序入座就餐。席間,晚輩要向長輩斟酒、叩頭拜年,先拜爺爺、奶奶,再拜父親、母親 。弟弟、妹妹也要向哥哥、姐姐拜年,行屈膝請安禮。太陽出來以後,人們穿上新衣服,攜兒帶女,帶著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長者家裏行拜,然後再到其他家。進門先燒香祭火神,向篝火裏扔一塊肉,灑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畢,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煙、叩頭,並祝願老人健康長壽 。受拜的長輩同樣向來拜者説幾句祝福的話,有的還要給壓歲錢或幾塊糖。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裏等候晚輩來拜年。
初二開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 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裏休息。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産活動。
東:嶗山漁村風情
春節期間,位於中國東部較早看到日出的嶗山村村鎮鎮扭秧歌、跑旱船、舞龍燈、踩高蹺……熱鬧非凡。元宵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燈節。嶗山沿海的漁村裏,鞭炮齊鳴,漁民在船老大的帶領下來到各自的漁船上送燈,預祝新的一年漁業豐收。
西:麗江民族眾多過節叫法不同
麗江地區各民族過年的時間、活動內容各有所區別。納西族、白族等過年時間與漢族相同。小涼山彝族按十月太陽曆過十月年,時間為農曆十二月中旬,普米族則大約在農曆十二月初開始過年,稱為“吾昔節”,傈僳族過年則稱“闊時節”,時間相當於公曆的12月。摩梭人過年分為小年和大年,小年在農曆十一月十二日,大年在臘月三十日。 小涼山彝族稱過年為“庫施”,意為過新年。按照十月太陽曆,一年為10個月。1個月為36天,10個月為360天,另剩餘的5天為過年日。每年的彝歷十月初一(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左右)以後,小涼山彝族各村寨便先後開始過年,具體的時間並未統一,由各家支根據各自的情況而定。過年除了祭祖先、請客拜年、探親訪友以及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外,彝族過年還有殺豬看苦膽、供奉“吉爾”之俗。“吉爾”是指一種認為是常遊蕩在主人家周圍或依附於某種沒有生命的物質之上的精靈,能暗中幫助主人家人畜平安、吉祥如意、家道興旺。因此,過年時的第一份肉,第一杯灑得先敬自家的“吉爾”。
南:湛江的春節
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春節是民間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但湛江的春節也有本地的特色。農村春節,一般從準備到結束約一個月時間,農曆十二月中旬開始作準備,內容包括整修房子、購置傢具、添換新衣裳、採辦各類年貨等。年貨有蔗糖、糯米、年畫、對聯、糖果、餅乾、炮竹之類,一年所掙之錢大部分用於春節。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熱鬧的場面是宰豬、捉塘魚、趕年晚圩,男女老少齊出動。傍晚家家戶戶貼“年紅”,既有新年畫,也有傳統的“門神”,對聯大多與福財之類有關,軍烈屬則在大門貼上由民政部門發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對聯,廚房、豬、雞欄則貼“足食”、“六畜興旺”等橫批。團圓飯後則是分壓歲錢。12時正,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送舊迎新。
大年初一,農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殺生、忌倒水、忌掃地,部分農村尚習慣吃齋。年初二開始走親串友,你來我去。此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均有舞獅、遊神、飄色遊行、做大戲、武術表演、球賽等,各種民間活動應有盡有,一直延續半個多月。
中:苗族、土家族的年節和“舍巴日”
苗族、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 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節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苗族、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苗族、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
苗族、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後,全家出門遊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年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蔔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