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6日 06:48 來源:新華社
光明日報評論員文章:前不久,中央電視臺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介紹了一代晉商喬致庸的傳奇經歷,頗為引人關注。那麼,喬家當年憑著什麼招數獲得了富甲三晉的顯赫家世?最近翻閱前些年參觀喬家大院帶回的有關史料,發現在這
些塵封已久的經驗中,鮮明地寫著這樣兩個字:誠信。
誠信是道德體系中的基石,也是個人、團體、國家和民族據以行動的一種非常珍貴的資源。古人有雲:“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鬱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若偽,丹漆染色不貞。”只有講究誠信,才能“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才能讓社會如“膏雨甘露降矣”。
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也是經濟社會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似乎並不把誠信當回事。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為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由於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55億元,産品質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2000億元,由於“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還有,近年來合同交易只佔經濟交易量的30%,合同履約率只有50%左右。如此情形,市場經濟如何能健康發展?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最講究“誠信”兩字,若以為市場經濟可以投機取巧,可以欺詐矇騙,那就大錯特錯了,其結果必為市場所淘汰。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誠信也是生産力。那些反諷“誠信值幾個錢”的人,既是道德的扭曲,也是愚昧短視,最終必然拿起石頭砸自己腳。
當然,我們常説“以誠相待”、“誠信為本”,但真正要使之成為行為規範而非單純的口號,還是大有學問的。空説誠信無益,只有把誠信建立在一個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制度上,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比如,失信是為了獲取利益,那麼,對失信者的處罰就必須大於失信者所獲得的利益,如此才有可能使所有人都不敢失信。為此,政府必須進一步完善和制定相關的法規,依法辦一切事,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消除個別人投機取巧的機會。另外,除了制度建設,社會也不妨學學“3 15”的打假方法,通過民間組織,通過多種方式,營造講求誠信的社會環境。
誠信無價。誠信是市場應有的規則,更是我們為人處世所崇尚的德行。“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這是亙古不變的道德原則。(顧伯衝)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