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青年報]醫療改革:“不賺錢的事誰幹”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1日 06:33 來源:

  中國青年報消息:2005年,是中國經濟學界瘋狂爭吵的一年。其實,許多爭吵不過是在浪費唾沫———因為雙方的論據都不真實。

  關於“醫療改革的市場化方向”或曰“醫療改革的美國道路”之爭,即一顯例。

  否定“醫療改革的市場化方向”一方,拿歐洲説事兒,認為醫療衛生體系就應該完全由政府出錢來建設,私立醫院惟利是圖,是根本靠不住的,堅決不能走“美國道路”。持“市場萬能論”的一方則奮起反擊,堅定地認為市場化沒錯,中國醫療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都是由於政府限制私營資本進入造成的資源稀缺與競爭不足所導致的,“美國模式”的效率比歐洲高多了。

  雙方其實有一個共同的默認:和其他商業領域一樣,資本在醫療産業也是逐利的。他們所爭論的,不過是逐利好還是不好。但恰恰是在這一點上,他們都錯了。一方所厭惡、另一方所崇拜的“美國模式”,根本就不是他們所厭惡或崇拜的樣子。

  撇下好還是不好的價值判斷另説,單看事實層面,所謂“美國模式”有兩大特點:第一,它的大部分醫療機構確實是私營的;第二,它大部分的私營醫療機構又是不營利的———不一定不贏利,但決不以贏利為目的,或者説,所贏來的利都用於醫療機構自身的滾動發展和為窮人提供免費醫療上了。

  私立的不一定是營利的———這樣的事實,已經超出了關於“經濟人假設”的公理之外,也超出了爭論雙方所堅守的“主義”之外。建立在“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爭論,因而變得沒有意義。

  類似的唾液浪費,前幾年在關於是否允許民間教育投資“取得合理回報”的討論中已經發生過一次。作為支持者的一方———民辦高校投資者和部分市場原教旨主義經濟學家,最強有力的論據是:“絕大多數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私立的。”最強有力的論證邏輯是:“不賺錢的事誰幹?”

  他們都忽視了一個事實:雖然絕大多數世界一流大學確實都是私立的,但他們全都是不營利的,甚至幾乎全都是虧損的(虧損額由政府撥款,企業、富人和校友捐贈來補足)。即使在對優質生源的競爭中,他們也畫下了一道“反市場”的紅線———數年前,由耶魯&&的美國數十所名校曾聯合發表自我約束聲明,其獎學金只根據學生家庭的貧富來發放,而決不把學習成績的好壞作為依據。

  西方也不是完全沒有以營利為目的的教育機構,但它們都只能註冊為“公司”,照章納稅。

  聽説過發了財後開醫院、辦學校的,還沒聽説過通過開醫院、辦學校發了財的———除了在中國。“不賺錢的事誰幹”的邏輯,至少在教育和醫療行業,不怎麼通行。雖然這兩個行業消費者眾,市場潛力無限,但在世界企業幾百強榜上,以醫療服務(制藥業不算)和教育服務為主業的,還未之嘗聞。

  同樣的討論,還發生在關於怎樣鼓勵慈善事業發展的問題上。這回“經濟人假設”的邏輯稍有變化,成了“吃虧的事誰幹?”論據則是據説“外國都有規定,慈善捐贈可以抵稅”,中國因為沒有同樣力度的激勵性規定,所以誰捐贈誰吃虧。但實際上,外國一般規定的是,捐贈額可在“應計稅收入”中扣除,而並非在“應納稅額”中扣除。假定某個人捐出了1000萬元,其所得稅稅率是25%,那麼這個捐贈者所受到的“政策鼓勵”,就是少交了250萬元的稅而已,另外,750萬元的“虧”他還是吃定了的。如果一定要做到收支平衡“兩不吃虧”,這世界上也就沒有什麼慈善事業了。

  事實上,企業捐贈和企業所有者個人捐贈的邏輯可能很不相同。企業捐贈多出自“公關策劃”,或為了開闢新的市場,或為改善在公眾(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本質上還是一種營利行為。有錢人個人的捐贈,則大多沒有這樣的功利動機,而是這些個人發現某些方向的投資政府和企業力有不及,主動上前伸把手幫忙的志願行為。捐鉅資于癌症研究的比爾蓋茨,捐鉅資于癌症晚期患者臨終看護的李嘉誠,和無數細數長流捐資于非洲難民、稀有動物保護、控制地球變暖的各國小康百姓們,莫非如此。

  人並非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經濟人”,這世界上不賺錢的事情一直有人在幹,這是事實,非關“主義”也非關學問。而所有關於“主義”和學問的爭論,都應該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實際上,只要爭論雙方能勇敢地面對不利於己的那部分事實,許多爭論都可以化為烏有。

責編:劉彥妤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