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5日 09:37 來源:
工人日報消息:有資料顯示:35年前,中國兒童與老年人口比例為6:1;而35年後,這個比例將顛倒過來,老年人口將是兒童人口的兩倍。 按國際通行的標準,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即可看做是達到了人口老齡化。2003年,我國老年人口已佔到總人口的11%。
養老已成為13億人共同關注的一件大事。
民間有一種説法: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在享受親情、愛情、幸福、歡樂、成功、金錢之後,必須付出疾病、痛苦、孤獨、寂寞、恐懼的代價,偉人、富翁、黎民百姓概莫能外。此説法雖無確切出處,但也不無道理。
數字告訴我們,我國已進入老年社會,昔日自然經濟狀況下沿襲了千百年贍養老人的傳統模式,在商品經濟社會殘酷競爭的衝擊下,大多數後生有“全方位”奉養老人之心,但無日日伴其左右之力,於是養老變成了一個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本刊今天發表這篇文章,就是想與讀者共同探討如何令我們的父母富樂安康,這是天下所有做兒女的心願,也是本篇文章的追求。——編輯手記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提交的一份名為《銀發中國》的報告稱,中國“即將老齡化”,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1997年,北京已進入老齡化社會。8年來,北京市的“養老院”、“托老所”等養老機構已發展到384家。但一份調查顯示,以價格取勝的民營敬老院和家庭作坊式的社區養老院都與老年人期望的“老年之家”存在距離。 將來的您將如何養老?哪種養老方式將成為首選?作為一個“未富先老”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如何破解養老命題?
孤獨地離去
“樓道裏氣味越來越大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呀?”2005年8月15日,北京海淀區清河某社區11號樓一單元的居民們聚在一起議論著。 下午3時,老太太趙某慌亂地從一單元103室跑了出來,渾身發抖地對在外乘涼的老人們説:“張國全死了!”
張國全74歲,獨身。三年前與趙某認識,趙某家住20多公里外的順義區,但每個月來探望張國全。剛才她坐了兩個多小時的車來到小區,打開房門後發現張國全“走了”。
死者生前不愛講話,但酷愛養鳥,其中一隻鸚鵡頗為乖巧,鸚鵡面對來人淒涼地叫著。
一週後的8月21日,二單元安某家也出現了怪味兒,大家想到了張國全發生的事,便通知其親屬。親屬打開門一看,老人倒在衛生間內……
連續發生的兩件事搞得老人們心神不定。
張淑品老人認為,現在老人獨居的情況很普遍。她希望政府和子女們能更多地關愛老年人,不要再發生同樣的悲劇。説這話時,張淑品盯著103室那扇封閉的房門,眼中淚花閃爍。
“管中窺豹”養老院
據北京市老齡委介紹,北京在1997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目前,“養老院”、“托老所”等養老機構已達到384家。
這些養老機構是否已經建成真正的“老年之家”?筆者日前走訪了其中的兩家。
民營康馨敬老院位於豐台區菜戶營。如果不是門樓上面“康馨敬老院”五個大字,乍一看,還以為是座工廠。透過鐵門,院子裏數位坐著輪椅的老人正圍著一張石桌閉目養神。
據康馨敬老院院長萬曉東介紹,康馨敬老院菜戶營分院于2005年4月成立。目前共有180張床舖,入住率不到四成,其中患老年癡呆症的佔80%,97%以上的都有子女,以失去老伴的居多,但其中也不乏老夫妻結伴來康馨敬老院的。除個別老人外,大多數老人選擇了長期住在康馨敬老院。
萬曉東告訴記者,養老是一個微利的行業,帶有福利性質,由於入住率低,康馨敬老院菜戶營分院目前還是賠錢的買賣。但是,她對養老這個行業的市場前景依然樂觀。
東城區和平裏敬老院設在一個不起眼的小衚同裏。院長余艷説:“敬老院面積太小了,廁所、廚房、辦公室、老人房間全加上一共才400平方米。
“敬老院建於1986年6月,是和平裏街道辦事處辦的社會福利機構。那時主要以收養孤寡老人為主。現在除了患有精神病和傳染病的老人無法接收外,只要是老人願意到我們敬老院來的,我們都歡迎。
“敬老院一般會根據具體情況提供不同的服務。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只提供吃住,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攙扶遛彎兒、打飯、打水,生活不能自理的提供喂飯、喂藥、擦洗身體、打水洗腳等,護理費750元至1150元不等。”
作為東城區政協委員的余艷呼籲:希望政府能把一些廢棄的學校、託兒所以及不景氣的企業充分利用起來,改建成敬老院,徹底告別目前官辦的家庭作坊式敬老院。
我們的明天
現在的你怎樣贍養老人?將來的你將如何養老?作為一個“未富先老”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如何破解養老命題?
由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撰寫的《銀發中國》調查報告,是在去年由中國社科院、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辦的“21世紀中國養老政策的人口與經濟分析”國際研討會上被提交的。該報告認為:“中國即將經歷一次人口轉變,一個原本年輕的國家即將老齡化。到2040年,中國老年人總數將達到3.97億人,超過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英國目前人口的總和。”
據統計,50%以上的城鎮老年人口在銀行基本上沒有存款,只能依靠子女或社會供養。而經濟保障是老年人養老的基本條件,多數老年人表示,如今佔自己開支最大份額的是醫療費,他們最擔憂的問題就是生病臥床。
據了解,我國目前主要有三種養老方式:政府承辦的社會基本養老;傳統的家庭養老;以個人儲蓄為主的自身養老。
調查發現:傳統的居家養老是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首選方式,而親情是老年人最渴望得到的精神撫慰,養老金制度,則是老年人最滿意的生活保障。選擇個人儲蓄為主自身養老獨居生活的,大多是一些相對年齡不大、身體比較健康的老人。到了高齡之後,他們只能依賴前兩種養老方式。
據最新人口統計顯示,目前65歲的老人有64%與子女住在一起,80歲以上的有80%與子女同住,他們對後代的經濟依賴也更強。 隨著老年人口高齡化、高齡老人喪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數增加,家庭養老的經濟負擔和生活照料負擔日益加重,而同時生活節奏越來越緊張的中青年夫婦常常難以兼顧對老人的贍養。很多家庭的第三代只有一個孩子,將來一對夫婦同時照顧四位老人和一個孩子,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和照顧老人的矛盾,對本身是獨生子女同時為人父母又要贍養老人的中年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對於逐漸增加的獨居老年人來説,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問題更為突出。居家養老的老人們與社會的交流日益減少,子女繁忙很少與老人交流,日出日落,春去秋來,他們陷於孤獨、孤寂之中,導致其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甚至有的老人患上了抑鬱症。
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和人口老齡化的來臨,老年人對社會養老的依賴程度提高,年輕的一代缺乏為長輩提供各種養老資源的能力,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理想中的樂園
2002年,一位名叫朱鳳泊的民營企業家,在北京順義區推出了專門針對老年人開發的房地産項目———北京國際太陽城,被人們稱為“養老的好地方”。
太陽城的每套公寓,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比如無須手擰,只須用卡一掃即開門的電子門鎖,完備的室內電子呼叫系統,可直接放置病床上下樓的大號電梯間等等。小區配備了專業的老年人護理服務人員以及一所大型社區醫院,像這樣專業的老年公寓,在國內還並不多見。
在哈爾濱、上海、杭州等城市也出現了一些堪稱“適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區。凡是老年人居住的房子都安裝了一套電子呼叫系統。老人病時只須按按鈕便會有專門的護理人員上樓,甚至救護車很快趕到樓下;獨自在家的老人不想做飯,只須按一個按鈕,小區配餐公司便會送餐上門……但大多數老人反映:這些地方的收費一個字———高,自己承受不了。
敬老院一個月才收幾百元錢,老人住了幾天回來了,感覺也是一個字———差,吃不好住不舒服。
專家建議,我國應採取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養老問題,發揮社區養老功能。包括提供家務勞動、家庭醫療保健、老人照料、日常護理等多項服務,還包括在社區興辦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諮詢服務站,以及各种老年文體設施。
他山之石
西方是進入老齡化社會時間最早、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最早建立起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最早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是法國。1850年,法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佔總人口的10%。
針對傳統養老體制的各種問題,西方各國進行了較系統的調整和改革。
其一是改革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改變基本養老保險體制的單一化模式,使之向多層次過渡。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瑞典、瑞士、荷蘭、日本等國開始建立“三柱制”養老保障制度。所謂“三柱制”就是:公共管理的強制性制度,私人經營的強制性儲蓄制度和自願儲蓄制度。
其二是變革贍養方式。過去,西方發達國家解決養老的主要手段是建立養老院,目前西方各國政府開始實行“就地老化”制度,就是強調老人身心健康、生活護理的所有服務,都在社區內取得,不脫離原有社區的人際關係。如德國實行老人護理年金制度,而比利時政府則試行“老年人家庭寄養計劃”。為減少政府支出,各國還在限制集體養老的發展。
責編: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