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民日報]關注尤國英們的看病難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3日 22:52 來源:

  尤國英是一位在浙江台州打工的46歲外來女工。她患病住院後,因難以承擔治療費用,幾天前被家人放棄救治。又因當地忌諱“人死家中”,無奈之際,親人竟將她往殯儀館送……

  萬幸的是,這事件終未釀成悲劇。當地群眾為她自發捐款,醫院也減免了費用。但尤國英的遭遇警醒一個事實:病不等人。對於許多個體而言,在收入大幅度提高之前,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建立、完善之前,在藥價尚未讓老百姓真真正正感到“降低了”之前,該如何面對看病難?

  令人憂心的是,如尤國英一樣看不起病的人與家庭還不少。衛生部公佈的一組調查數據表明:由於經濟原因,我國約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醫,29.6%應住院而不住院。

  事實上,看病難的困難人群中,尤國英這樣的農村流動人口更為特殊———他們遠離家鄉,生活在城市邊緣,攥著微薄的收入,懷著家中父母的期待與孩子讀書的希望;他們面對超過支付能力的藥價與診治費用,往往只能“小病扛、大病拖、實在不行往醫院抬”。

  這樣的流動人口,在我國約有1億人左右。這恐怕是解決看病難問題的“難中之難”。難就難在他們處於城鄉二元結構的縫隙中。一些專家提醒:正在提速擴大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被公認是針對農民看病難開出的一劑良方。但是,即使在這劑處方中,尤國英們也恰巧處於一個醫療保險的真空地帶:由於沒有正式戶口,他們尚不能參加城市醫療保險,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能會要求他們返回原住地去看病。如果他們在務工城市看病,就得付出比別人更多的代價。這樣,尤國英們難免游離在醫保體系之外。

  當然,也有不少地方注意到了這群人的看病問題。帶有公益性質的民工醫院、扶貧門診等在一些城市陸續出現,部分緩解了農民工看病的難題。然而,這些醫院的處境目前大多不佳。最近,有媒體披露,杭州一家民工醫院甚至陷入嚴重虧損的境地。這更引來人們進一步的思考:作為醫療機構,“平民”醫院的公益性與醫療水平如何體現?當地政府應該怎樣扶持、規範管理?它反過來也説明:解決農民工看病難,需要調整利益機制,需要政府的有力介入。

  現實告訴人們,作為規模龐大的一個特殊群體,農村流動人口的看病難問題應當成為地方政府工作的一個重點。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城市已經著手醞釀把外來工納入到城市的醫保體系。更令人欣慰的是,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幾天前,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坦陳:我國政府在全社會衛生總費用中扮演的角色呈現弱化,“群眾個人負擔醫藥費用的比例過大,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如果説,醫治病症的前提是正視病症、找出癥結,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解決尤國英們看病難的問題,不會時間太久。(吳焰)

責編:閆冬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