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百名老人養老錢被騙 誰來關注“夕陽”理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5日 11:2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消息:人們常説養老錢是“死水怕活舀”,來源固定但支出風險很大。因此,儲蓄一直是老年人理財的首選方式。隨著近年來國人經濟生活的豐富和活躍,很多老年人也不再滿足單一的儲蓄收益,開始在投資理財的領域裏躍躍欲試。近日在西安出現的一些現象卻提醒人們,“夕陽”理財的現狀不容樂觀。

  月回報1000元 打動了多少老人的心

  2005年7月初的一個早晨,張大媽(化名)出門鍛鍊,沒想碰上了天安公司的業務員“包女士”。對方殷勤地邀請張大媽和社區裏的其他老人參加公司組織的市內景點免費旅遊。在旅遊途中,“包女士”推薦説公司正採用一種特有的方式“聯合經營”一种老年藥品,因為沒有廣告投入,只需老年人互相宣傳,獲得的經營利潤直接返還給投資者,老年人只需投資沒有任何風險。

  參加了免費旅遊,品嘗了特色農家飯,老人最後又到陜西天安公司考察了一番,“養老錢放著也是放著,投資‘聯合經營’每個月還有1000元的進賬,多好的事啊!”張大媽在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毅然決定動用養老錢7000元“投資”了兩份“聯合經營”。

  8月14日,陜西天安公司總部緊鎖的大門上貼出了一張“休假”告示,從此人間蒸發。公司在工商局註冊的法人代表張某所留下的手機號碼也成為了永遠的空號。

  對於很多用平時省吃儉用攢下的養老錢投資“聯合經營”的老人而言,很難相信這個在上個月還號稱開業僅兩個多月,已獲得老年客戶“投資”600多份(按每份3500元計算,共“圈錢”210萬左右),並且每月按時分紅的公司怎麼就憑空不見了。負責此次立案偵查的是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案件正在調查之中,初步統計有100多名老人受騙,但是根據他們的經驗,真正受害的人數可能要多於目前報案的人數。

  在銀行工作的市民李小姐認為,缺乏金融知識但又往往貪圖便宜是老年人上當受騙的主觀原因。李小姐説,老人們平日呆在家中,子女上班,孫輩上學,社交面窄,信息源少,長期處於一種比較封閉的狀態下。他們對市場不了解,很難辨別各種消息來源的真偽,容易被騙子利用。

  據了解,近些年來打著“集資”“理財”等名頭專門欺騙老人錢款的案例層出不窮。面對越來越多跌進陷阱的老人,人們不禁要問,這僅僅是老人自身的問題嗎?

  夕陽理財 一塊被冷落的“蛋糕”

  從某種意義上説,老年人不再直接創造財富,他們主要的生財之道就是如何利用手中的錢為自己創造價值。事實上,老年人理財更多面臨的是市場需求旺盛,投資渠道少的矛盾。這也正是為什麼陜西天安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之流有了賴以生存的空間。

  今年73歲的郭老先生是西安市某區法院的退休職工,他告訴記者,他把自己的大部分積蓄都“貢獻”給銀行存款。“只有銀行和國家還靠得住,你沒看這幾年買股票、買基金的都套在裏頭了,再加上現在街上騙子也多。”郭老先生無奈地説,“其實我也很想給養老錢‘錦上添花’,但是不知道投資什麼好。”

  總體來看,儲蓄或是購買國債是老年人比較穩健的理財選擇。但一些接受採訪的老人表示,現在子女們他們的消費觀念變過來了,也想享受享受。儲蓄和國債的收益相對較低,越來越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更傾向於收益高、回報快一些的投資方式。然而,真正操作起來卻並不像想象的那麼美好。

  “如今大街上、電視上、廣播裏,充斥著各式各樣“新鮮出爐”的金融産品,但是沒有什麼真正適合老年人的。”西安交通大學金融系主任李成説。李成認為,養老錢由於資金數目相對少,又分散,再加上老年人理財保本心理嚴重,相應承受風險能力小,所以往往不受金融行業的關注。

  新華人壽保險公司陜西分公司,在不久前默默撤銷了一份專門為60到80歲老人設計的保險。“老年人的生意難做。”客戶經理許濤談到這份保險時,嘆了口氣,“一般人都從青壯的時候開始投資養老保險,50到65歲時按月領取。如果到老了再來保險,價格就已經超出了普通老人承受的範圍了。而且在保險公司這方面,風險也比較大,出過很多理賠糾紛。比如説一個老人5年前投保的時候,並沒有申告自己有風濕性心臟病,然而5年後突然撒手而去了,你説我們賠還是不賠?”

  李成分析,傳統的金融機構鍾情于有錢的個人或機構,而老年人的資金分散、手續複雜,最後還掙不到什麼錢;一般商業機構提供的基金之類的投資方式因為這幾年表現欠佳,所以又不受投資者青睞;至於投資領域,目前整體信用環境沒有完全步入健康軌道,風險更是大,根據老人的財務特點和理財心態,他們也不適宜貿然進入。

  無限風光明日好

  來自全國老齡委的數據表明,中國是目前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約佔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億3千多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0%以上。本世紀中葉將達到4億多。老年人投資理財的內在需求不斷顯現,那麼這塊“蛋糕“切還是不切呢?

  中國建設銀行陜西省分行個人銀行部科長徐傑認為,目前來講,他們希望老年人選擇穩健投資方式,因為客戶年齡越大,保本心態重,越難承受風險。“除了把錢存到戶頭外,現在很多老人熱衷於3年到5年期,年利率在3%左右的國債。”他告訴記者,每到國債發行的日子,一大清早,銀行銷售點門口就排起了長龍般的隊伍,絕大多數都是頭髮花白的老人。所有發行國債,一般在不到兩天的時間裏被一搶而空。此外,近一兩年推出的人民幣理財計劃和外匯結構性存款,因為仰仗銀行的發行所佔據的信譽優勢,也比較受到年齡大一點的人的追捧。

  在許濤看來,隨著老齡人口的上升,夕陽理財真正的潛力是在未來的幾十年內,無論是從大的金融生態環境上看,還是準老人們手上所能掌握的資金數量上看。“現在,最誘人的是那些中高收入的人群,很快也要步入退休的年齡,這將是一塊市場大蛋糕!”

  在中國建設銀行陜西分行,目前也擁有許多60歲以上的重要客戶,掌握著充足的資金,有組合投資的願望。“他們主要還是做生意的人,理財的意識比較濃厚,也有這個資本。”徐傑説,“而將來高收入的人退下來,必然會壯大老年人理財的這個市場。”

  業界對富裕老人的期待讓人們不禁又出現新的隱憂,“夕陽”理財是否會成為一種“貴族”的專利?李成認為,未來要讓大多數老年人在保護財産安全的基礎上,使資産有所增值,關鍵還要改變金融機構和社會結構(人口老齡化)不吻合的現狀,同時由政府從旁加以扶持。

  李成建議可以學習國外退休基金管理和社區銀行的模式。前者是針對普通人在職期間,把收入的一部分納入退休基金,由特定的、信譽良好的金融機構進行統一的資本運作,從而獲得一定利潤以供養老;後者則是針對退休人員,他們把自己的存款委託社區金融機構進行投資。這樣就避免了老人本身可能遭遇的信息不對稱和對市場不了解的問題。

  李成説,“要想把老年人理財做好,一要對老年人進行宣傳和引導,有意識地改變他們的觀念,幫助他們規避風險;二是健全金融市場環境,特別是政府要發揮積極的監督作用。”

責編:馬芳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