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一位臺商和150名貧困大學生的故事  
07月16日 10:05

    臺商周先生是一位特別低調的人,約了無數次才答應接受記者採訪。“請不要寫我的名字,”他説,“其實,很多臺商都在做這樣的事。”

    在深圳寶安區西鄉鎮的一家電器工廠裏,周先生攤開珍藏的幾個厚厚的卷宗説:這是孩子們寫來的信,有的還寄來了成績單。“我很少回信,我不要他們記住我的名字,只要記住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個陌生人,一個來自台灣的陌生人幫助過他就足夠了。”

    從1993年起,周先生已在祖國大陸資助了150多位貧困大學生。

    起因非常偶然。那年秋天周先生到清華大學談一個項目,正值新生入學的時候,校園裏到處都是興高采烈、躊躇滿志的青年。但周先生發現,有一個學生由家長陪著在註冊處外面轉來轉去,已經站了一下午,上去一問,原來是錢不夠。

    “當時心裏真不好受,能考上清華一定是個很出色的孩子,大好的前途,偏偏因為幾百塊錢就變成了人生的一道坎,”周先生説。他當即拿出身上的錢幫著注了冊。捧著註冊登記表,學生和家長都哭了。

    “哪個學生上學困難的,請告訴我,”找到相熟的教授,周先生提出了向貧困大學生提供幫助的想法。於是,一個、兩個……,到第二年就增加到20多個,有的是交不起學費,有的則是生活費沒有著落。周先生心酸地説,“其實,每個月只要一兩百塊錢就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問題。”

    周先生的資助名單迅速擴大,受資助的學生有清華大學的,有復旦大學的,還有上海醫科大學、武漢大學的。資助的渠道也漸漸理順,周先生每年請各大學教授或者學生會提供貧困學生名單,然後每個月把200元錢直接寄到學生手上,直到這個學生畢業。

    周先生也是出身貧寒家庭,小時候上學路上都不忘撿廢品賣錢。“我深信貧困自有好處,當別人都被困難打倒時,貧困的人還站在那裏,”他説。

    自1989年開始在深圳創業,憑著永不言敗的執著精神,周先生的事業迅速發展,企業從最初只有60多個員工發展到1200多人,廠房佔地面積已達8萬多平方米,並在台灣成功上市。“我在大陸成就了事業,我喜歡大陸甚于台灣,”他説。

    儘管很少回信,但周先生承認,閒時翻閱學生的來信是他最大的樂趣。“每當心情不佳或遇到煩惱時,我都會想到還有一群刻苦的孩子,比我們更艱難更努力地克服各種障礙,其實我從他們身上得到的更多,”周先生説。

    有時覺得一個人力量不夠用,周先生便發動周圍的臺商朋友一起來幫忙。你五個,他十個,把需要幫助的學生分出去,周先生稱這是給孩子“找爸爸”。

    在周先生的帶動下,現在已有七、八位臺商參加進來,分擔了40多個學生。新學年快到了,身為深圳市臺商協會副會長的周先生,打算發動會員共同做這件事。他説,每個會員分擔兩個,1000多個會員就能幫2000多個孩子,

    其實,在大陸熱心公益事業的臺商何止周先生一人!深圳富士康集團捐款500萬元在太原理工大學設立了獎學、獎教基金;深圳臺商協會先後為社會各類公益事業捐款6000多萬元。(新華社記者 車曉蕙 陳琪 趙新兵)



責編:揚國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