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諸暨市教育特色:社會力量興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5日 13:28 來源:

  CCTV.com消息:諸暨是越國古都,西施故里,素以重教為共識,尊師為時尚,興學為義舉,耕讀傳家的優良民風代代相傳,文化教育事業底蘊深厚。近年來,諸暨教育一直保持著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1986年被命名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市)”;1990年在全省率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93年首批通過省“兩基”工作驗收;1996年和2001年兩度被評為“全國特殊教育先進縣(市)”;1997年被評為省“兩基工作先進縣(市)”;2000年被評為首批“省教育強市”;2002年成為浙江省第一個所有鎮鄉通過“高普九”驗收的縣(市);2003年除榮獲“全國幼兒教育先進縣(市)”稱號外,又成為全省率先所有鎮鄉通過“省教育強鎮”驗收的縣市。

  目前,全市擁有中小學校208所,在編專任教師為9000余人,中小學生15.86萬人。其中,小學152所,適齡人口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初中36所,適齡人口入學率為99.26%,鞏固率為100%。幼兒園352所,在園幼兒2.76萬人;學前一年幼兒入園率為99.3%,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為95.3%。公辦普通高中7所,職業高中5所,綜合高中1所,高中段入學率達90.82%,提前五年實現省定普及標準;特殊教育學校1所,學生數為270人,三類殘疾少兒入學率99.67%。經教育部門批准,上規模的社會力量創辦的學校有11所,在校學生2萬餘人,佔全市學生總數的10.8%,3所學校被評為“省優秀民辦學校”。

  1993年以來,諸暨以通過全國“兩基”驗收為契機,全面實施“活兩頭,保中間,促全局”的教育投資策略,彈指數年,教育事業再展新姿:辦學模式靈活多樣,校舍面貌日新月異,教育設施日臻完善,師資隊伍堪稱一流,素質教育整體推進,教育質量名聞遐邇。2003年,全市高考上線6211人,上線率超過95%,其中上重點大學線為987人,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高考狀元縣”。目前,諸暨吸引了包括港、澳、臺地區的全國各地16000余名學生前來求學,教育已成為諸暨最具地域特色和影響的文化品牌,它為諸暨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被《人民日報》概括為“以教育興市的新諸暨現象”。

  借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之東風,諸暨教育新一輪發展高潮已經到來。諸暨將緊緊圍繞“推進基礎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全面建設教育現代化”的主題,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一流師資,堅定不移地走“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之路,進一步培育和擴張諸暨教育優勢,全力打響“學在諸暨”的整體品牌,力爭到2007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社會力量辦學

  諸暨市自1983年創辦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的學校以來,民辦教育經歷了從小規模、低檔次到高起點、高標準的發展過程。迄今為止,經教育部門批准的民辦學校共有11所,其中幼兒園3所、普通中小學5所、職業學校3所,在校生15170人,佔全市在校生總數的9.1%。1995年,海亮外國語學校順利建成,1996年,天馬實驗學校和榮懷中學又相繼落成。這3所高起點、高規格的民辦學校的興起,成了諸暨民辦教育發展里程碑上的亮點。這些學校遵循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重視辦學的質量和效益,重視教育管理的規範化、科學化,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社會力量辦學渠道的進一步拓寬,也為公辦學校的改制發展探索新路子創造了條件:1998年4月,市教育局與海南日森置業公司簽具合作辦學意向書,將學勉中學改制為“國有民辦”學校,共同投資1.2億元人民幣,百年老校易地新建。新學勉中學佔地450畝,總建築面積81560平方米,設計規模60班,已于二OOO年五月一日竣工並投入使用。這樣,一所原來受場地和發展資金制約的百年老校憑藉名校優勢,又充分利用了新校條件,使其翻開了全新的一頁。

  綜觀諸暨市的社會力量辦學,有以下三個明顯特點:一是辦學主體多元化。11所民辦學校中,有部門辦的,也有企業辦的;有社會團體辦的,也有個人出資辦的。辦學主體的多元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市社會辦學的熱情和潛力。二是辦學門類多樣化。無論是學前教育、普通教育、還是職技教育、成人教育,社會力量辦學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有全日制教育,也有業餘教育;有學歷教育,也有非學歷教育。適應了社會各界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和人才的需求。三是辦學條件標準化。從總體上説,我市的社會力量辦學都有良好的辦學條件,特別是95年以後創辦的“海亮”、“天馬”、“榮懷”等4所民辦學校,投資規模大,辦學設施現代化程度高。其中“海亮”、“天馬”、“榮懷”三所學校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民辦學校。4所民辦學校校園佔地均在100畝以上,累計投入資金已達5億多元,且尚在進一步投入、發展之中。

  目前,社會力量辦學已成為諸暨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以其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有利於”:有利於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拓寬教育投資渠道,打破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有利於在教育內部引入競爭機制,增強教育的活力和動力,推動公辦學校的改革和發展;有利於促進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滿足社會各方面的求學需求,從而有效扼制公辦學校擇校現象的發生。此外,民辦教育的發展還對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求業壓力的緩解,對社會綜合治理成果的維護,也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民辦教育普遍存在著生存的困難。可是諸暨市的民辦教育何以能在蕭條中一枝獨秀? 

  “在諸暨,公辦民辦一視同仁。”該市教育局局長王偉成對記者説。政府對民辦教育給予政策上師資上財政上的有力扶持,使得諸暨民辦教育得以健康發展。 

  1994年,諸暨市實施“保中間,活兩頭,促全局”的教育投資策略,即確保義務教育重點,高中教育實行成本部分由社會分擔,幼兒教育面向社會。10年來,該市的海亮、天馬、榮懷等4所民辦學校迅速發展壯大。 

  據悉,發達國家對私立學校的財政支持佔民辦學校開支的15—70%。諸暨市率先效倣,去年市財政撥給民辦學校的教師人頭費175萬元,今年預計比去年有較大的提高。 

  王偉成説,該市民辦教師享有公辦教師同等權利,評獎評優以及養老、醫療保險均與公辦教師相同。此舉大大穩定了民辦教師隊伍。

  諸暨市的教育已形成品牌,公立私立並存並榮,齊頭共進,共同發展。今年高考,該市上重點線的考生達到1369人,總數居全省縣市第一位,考生上本科線人數也居全省第一。

  諸暨市城鄉教育差距明顯縮小

  在最近召開的浙江省農村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座談會上,諸暨市的典型發言引起強烈反響。該市城鄉一律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和信息技術課,城鄉校長和教師雙向交流,小學小班化教育率先從農村開始。浙江省教育廳認為,該市的做法代表了農村教育的發展趨勢,值得推廣。 

  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是造成擇校的直接原因,城區學校質量好,於是鄉下學生涌向城區,城區學校班級膨脹。擇校又使生源質量差距拉大。有錢的有門路的人紛紛把子女送到城區學校就讀,城區學校為了打牌子又低價招收一些成績好的農村學生,造成城鄉教育嚴重失衡。

  教師的擇校則強化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失衡。據諸暨市教育局局長王偉成介紹,城區學校條件好,農村教師千方百計進城,一旦進城便不肯挪窩。 

  馬太效應因此産生:城區學校教學質量越來越好,教師水平高且過剩;農村學校教學質量越來越差且教師不足。 

  諸暨市的改革便是針對擇校開始的。 

  為改變教育資源不均的狀況,該市近年來調整學校網點,改造薄弱學校,新建大量的校舍,添置設備,使城鄉學校在硬體上開始趨向平衡。但軟體的不平衡卻更難改變。為此,該市于2001年開始進行均質教育改革。 

  首項改革是全市城鄉小學從三年級開始統一開設英語課和信息技術課,這在浙江還屬先例。城鄉統一開設英語課,師資如何解決?市教育局局長王偉成説:“一是招聘,3年來已招聘英語教師100余名;二是培訓,每年從小學教師中抽調英語達到相當程度的教師進大學培訓,3年來已有近200名教師通過培訓轉崗成為英語教師;三是‘跑教’,校際間實行資源共享。”

  該市近年在信息技術課上已投資1.5億元,全市已擁有計算機14700余臺,平均每12個學生有1台計算機,完小以上學校都有了計算機房和多媒體教室。名師的課農村孩子可以同步在多媒體教室聽。 

  均質教育的另一大舉措是,教學力量實行城鄉交流。從2001年起,該市已抽調40多位農村校長到城區挂職。採用下派、公開招考等辦法讓城區學校教學骨幹到農村任職,如2004年該市拿出8個山區學校校長的位置吸引城區的副校長、中層骨幹參加統考。已有23名城區骨幹到農村任職。 

  為解決偏遠山區學校教學力量薄弱問題,該市規定,40周歲以下的教師沒有到山區任教經歷的,不能評聘中級職稱。這一措施一實行,教師報名踴躍,到目前為止,已有166名城區教師到農村支教。 

  農村學生涌入城區,農村生源緊缺,該市順勢而為,在農村率先實施小班化教育,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計劃到2007年全市全部實行小班化教育。據悉,該市2004年投入經費200萬元,開展師資培訓、教研、校本教材編寫等工作。 

  目前,該市城鄉、校際之間差距明顯縮小,到2004年,全市所有鎮鄉全部通過高標準高質

  量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驗收,都成為浙江省教育強鎮。更為可喜的是,城區的學生開始流向大唐、店口等發達鎮。

  相關資料:http://www.zt.zj.com/cns/lxzj/

責編:扈航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