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央視論壇4月5日播出):
主持人:董倩
策 劃:王洪梅
編 輯:馬 媛 孫 碩
嘉賓:北師大教育研究院 鄭欣榮教授
特約評論員 張天蔚先生
主持人:各位晚上好,歡迎收看《央視論壇》。
還有兩個月就要高考了,現在全國各地的高三學生都在緊張的進行考前的復習,但是對於上海的600名學生來説,他們從今天開始就可以提前進入了,就可以提前進入慶祝狀態了。因為他們已經通過了上海兩所著名的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面試,他們已經被這兩所大學錄取了。我們先看一個短片,了解一下相關的情況。
主持人:看完短片之後,其實有很多問題,比如,這些已經被錄取的考生,他們當然是很高興的,但是那些參加了考試,卻沒有被錄取的考生,他們的心裏怎麼想?孩子們的父母怎麼想?老師怎麼樣?社會又怎麼想?今天我們的節目中就分別從這幾方面進行分析。演播室兩位嘉賓,一位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鄭欣榮教授,另外一位是特約評論員張天蔚先生。你們怎麼看這樣的一個上海交大和上海復旦大學這麼一種試點,從你們各自的角度來説,你們認可這種方式嗎?
鄭欣榮:從考試改革來説,嘗試一下我還是認可的。它的動力是針對我們現在一張試卷,甚至是完全靠筆試選拔人才的這麼一些帶來的弊端。比如説筆試其實是考不出很多東西來的,比如説你現場靈活的反應力,你的語言表達能力,你的思維快速組織能力,包括你分析問題的一些能力。因為不容易標準化的東西常常不會在高考試卷當中出現。
主持人:張先生。
張天蔚:我覺得給一個總體的評價,我認為是一次較好的嘗試,我更關注的事它的“自主”這個詞,就是所謂自主招生,我覺得什麼, 現在其實自主招生已經強調的很多了,但是我覺得自主的最基本的含義是一個大學還是應該有它的性格的,有它辦學的指導思想,有它辦學的風格,然後最後形成一個大學的風格。我覺得一個大學風格特點的形成,其實很重要在於當初選材的時候就應該是有特點的。現在如果全國一個統考,同一份試卷考出來的學生,只能在總分上進行比較,那學生的個性、他的特點,學校是很那判斷的,我只能挑高分,好學校挑高分,差一點的學校就挑剩下的這些學生。只能是一個總量的比較,學生的個性什麼的就很難比較出來。
主持人:經過它們學校自己組織的一次由10個科目組成這樣一個考試,還是要經過筆試的。也就是説學校自己出題,讓這些學生考,考完了之後,才能夠進入到面試的過程中來。您怎麼看待這個過程?
張天蔚:在此之前,其實自主招生已經開始試驗了,但是那些自主招生都是在全國統一高考的基礎之上,我再附加一點什麼來進行所謂自主招生。
主持人:這個乾脆就自己出題。
張天蔚:這個乾脆就是自己出題。
鄭欣榮:我倒是覺得,如果它付諸於一些筆試和面試,由學校出一些有個性、有它自己風格選拔人才一些獨特標準的東西來考,結合着面試,應該説比單純面試可能要好得多。但是也很難説,因為我們每年比如説碩士考試和博士考試,那水深的很。筆試就是你自己命題的,你覺得千方百計幾個教授琢磨出來的題,考出來以後,然後你也面試了,帶的過程當中,還覺得,都還是一門大學問,你別以為你看得準。所以本身挑人就可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個學問。
張天蔚:交大也好,復旦也好,就僅僅看它這一次的程序設計應該是沒有問題,挑出來的600個學生都是高於平均線,我覺得應該是沒有問題。
主持人:這樣的一個面試是什麼樣的過程,我們看一下的短片。
主持人:咱們看完這個短片之後,還會到這個話題, 150名專家,五個一組,我又看了詳細的情況,五個專家的搭配也是(隨機抽配)
鄭欣榮:隨機抽配。
主持人:隨機抽配是一個方面,保證它的這種公正。實際上復旦大學也可以説是較勁腦汁在保證它的公正,五名專家它是老少搭配,另外是文理兼容,而且在考試的過程中,五名專家都要對這一個學生進行提問,應該説設計面是很廣的。你們怎麼看待這種面試的方式?
張天蔚:我覺得統一考試,它是挑一種通才或者是種中才的方式,我通過這一系列的高考的考試,雖然説有很對它的詬病,但是通過這樣一個考試,大概比如説70分以上的學生,這個人才的水平在及格線以上,這個應該是考察的出來的,否則的話,你也通不過那個考試。但是像面試也好,或者一個3小時的基礎考試也好,當然其實它後面還有大量的工作,可能是這個報道沒有出來的。比如説它的學生,能夠進入報名線的學生,其實就是上海的高中生裏面最優秀的,其實他們已經經歷過了一次篩選了,這個毫無疑問。但是我是想説,在這種一次面試決定一個人是否錄取,它的成功率應該説,可能還不如普通高考來得更穩妥。
主持人:所以其中有一個學生面對考官問他的這麼一個問題,説中國經濟現在出現了這麼多的問題,如果你來應對的話,你會怎麼應對?我覺得這不是考大學生,這是考總理呢。
張天蔚:剛才為什麼我説從這次考試,它的成功應該是還是有保障?你看它這種設計,片子裏的這種設計,實際上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説,這個設置要考察這個學生的全面素質,比如説它的一組專家裏面,雖然是隨機抽取,但是也有一定的預設,比如老少配,那就是説這個學生既能有傳統的那種(認可),又符合新的教授對他也有一個認可,這是老少配,文理配。同時還有一個你注意,這個學生要打通堂,然後15分鐘一堂,面對一組專家,下15分鐘是面對另一組專家,實際上他要面對五組,75分鐘之後,他才算考完。實際上它對所謂杜絕腐敗也有了很好的防範。説你學生可能收買一個教授,但你不可能收買五組,這麼多的教授,五五二十五個教授,你不可能都買通。實際上一方面它設計是説要考察這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同時還要杜絕這個學生在這裡面可能産生的,大家擔心的腐敗問題。我覺得它從環節設計是非常周全的,再加上剛才咱們已經説到的,它前面有海選、預選,然後進入範圍,資格審查,最後優中選優,層層篩選,最後選出300個學生。我想他們的質量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這只是就這次考試而言。
主持人:你為什麼這麼強調就這一次考試而言呢?
張天蔚:它怎麼推廣啊?
主持人:你覺得不具備推廣的可能性?
張天蔚:剛才講了,它這次招生,比如説復旦,它是説這300個學生是佔它今年招生總數的10%,那也就不用説別的,不要説在全國推廣,就在全復旦推廣,這150個教授得忙到什麼時候去?這個成本怎麼辦?時間成本怎麼辦?經濟成本怎麼辦?而且剛才短片裏説,它把上海的紀檢委也牽扯進來了。
主持人:高校的。
張天蔚:高校的紀檢委。它動員了大量的社會資源。
主持人:媒體也監督。
張天蔚:媒體監督。你可以設想,在此之前,實際上上海的高中已經在配合它們在做這件事情了,也就是説全社會動員,來做同一件事情,多大的社會成本。咱們之所以這麼大的一個國家,要實行統一高考,其實除了公正之外,還有一個它要節約成本,因為量實在是太大了,越是集約的,越是統一的,越是統一行動的,實際上它的,綜合成本越低。其實也是統一高考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主持人:而且説句實在話,你説上海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這是全國都是響噹噹的名牌大學,不僅是上海的學生們想考這些大學,偏遠山區的這些學生們、窮學生們同樣在心裏也有這樣的一個夢想,他們也想進入這樣的一個大學。但如果這個東西要是能夠推來開的話,用面試來定一個學生的乾坤的話,他們就虧死了。因為他們可能上海的學生見過世面,也許山裏面的孩子,別説見世面,連大山都沒出去過,怎麼面對你們這種面試,面對這麼多的老師,像輪番炮一樣的,一個一個向轟炸,別説回答了,見這個世面也許都暈了。
鄭欣榮:城市的學生可能合適,他絲毫不怯場看著考官坐一排。
主持人:見過大世面。
鄭欣榮:對,見過大世面,高考制度它有很多弊端,但是大家都能認識,都能是知曉的一個制度,哪怕是文盲都能知曉,山溝裏的孩子、他的父母都能知曉。但是這個制度,人們知曉程度很差,城市的人,上一定文化程度的人,煩瑣的程序,以及合理性能夠被所謂的一些階層,一些到一定教育階層水平的人所知曉、所接受,而且他能夠得到。你剛才講到那些群體,他可能對這個制度顯然不合適,這個制度對他們也不合適。
張天蔚:對於那些偏遠的,或者甚至是山區的、山鄉的那些學生來説,其實他特別需要一個,我要可預期的一種學習的方向。因為對他們來説,資源非常有限,他的學習資源、經濟資源,包括師資的資源,時間的資源,其實都非常有限。他只能説你給我一個可預期的、可預知的方向去,我把我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這一個方向,集中在這一個方向,我才能和你的城裏的學生到達同樣一個目標。如果説你給我一個,比如很發散的一個所謂素質教育的考察,那個雖然説能夠考察出優秀學生,但是對於我這樣一個資源及其匱乏的個體來説,面對那樣一個沒有界限的,不可預期的一個方向,我怎麼把資源集中起來到達你要的目標呢?這就很不公平了,這是從學習的過程來説。
另外剛才你講的,比如復旦今年用面試招學生,面對全國學生,那些山區裏的學生,先不管他考得上考不上,他從那個地方到上海來。
主持人:就蒙了。
張天蔚:經濟他已經負擔不起了。比如説我的路費是你學校出,還是我自己出?要讓我自己出,乾脆就放棄了,根本就不可能。
主持人:所以説復旦大學這麼做,一方面是選英才,但是在什麼範圍內選英才,它是在它上海的範圍內選英才,它説不希望漏掉真正的才子,問題是真正的才子可能有的時候在大山裏面,真選不出來,真的就會被漏掉了。
張天蔚:所以我的觀點是,不要寄希望於説這次的試驗是一次對既有的、傳統的考試製度,甚至包括我們技術教育制度的一次挑戰,好像它的出現就是可以所謂是“破冰之履”,就可以破解我們現在很詬病的已經僵化的考試製度了,甚至靠它來動搖我們現在這種,大家普遍評價不高的基礎教育制度,不要做這種希望。它就是一次個案,它就是復旦大學想用這種方式招到一批我最可信的學生,來符合將來我的整個辦學的方向。
主持人:其實你説這個高考制度這麼多年來,其實它也一直在謀求一種變化,它也希望尋
到最優秀的人才,比如説自主招生,就是一種變化,接下來我們看一個短片,關於自主招
生的。
主持人:我們還是要回到這個數字,因為它畢竟是10%,兩所大學招生總數的10%,你們怎麼看這個數字?
鄭欣榮:我個人來看第一,是招生總數的10%,而且全都是當地人受惠。
主持人:就是復旦大學招生總數的10%?
鄭欣榮:對。不是上海招生總數的10%。你就想,我不知道在上海投放多少名額?主要還是上海當地的生源受惠。另外,比例我覺得第一次嘗試可以稍微,不過我總的感覺,它這次試驗是在一個好大學,又是挑尖子的10%,它成功的可能性沒有什麼問題,它不做這麼複雜,甚至不用75分鐘面試,不用那麼多海選。我個人認為實際上能達成的。
主持人:這些學生,不用參加面試,就讓他們生去高考,肯定都能上。
鄭欣榮:對。甚至不高考,學校負責任的推薦,因為他們和這些好學校,現在的好大學和好中學有非常好的誠信和推薦制度的。我其實不擔心學生出來的質量,是擔心,因為我們是作為一個制度性的嘗試和制度性的開拓性的東西,想試點什麼,是試什麼,目標更明確一點。是試“不拘一格降人才”這一點呢?是不是一定要通過面試來説,比如説理科成績絕對好,哪怕他的政治不及格,我也要收他,你可以在高考上做文章。你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這種試法,還是它各方面的目的都要講的,要英才,程序性的東西講的很多,但是這個改革,如果目標指向多了,其實是亂的。你就是為了指向,克服哪一點。而且未必徹底地完全從考試製度方式上來革新,其實是在已有的高考制度上,你變更你錄取的方式,比如説總分達到一定極限,甚至他單科高出多少分,我可能就要要這個人才。但是也很複雜,像這種,我是教育口出來的,高考的任何改革方式馬上就雲及到中小學的教學方式。
主持人:會蔓延。
張天蔚:層層下推。
鄭欣榮:哪怕是它10%,哪怕是兩所大學試。
主持人:你説這10%,這種嘗試會對整個鏈條來説,會對中小學的教育鏈。
鄭欣榮:高中要加面試課了,要教怎麼面試了,還得看有什麼題啊。
張天蔚:就像大學畢業,公司都講面試求職,大學就得訓練學生的對話能力。
鄭欣榮:對啊。你現在大學生就業那簡直就是到什麼程度,什麼大學生出去你不要穿西服,因為你的西服都是便宜的,別人一看就不行的,都有專門來講課,講這些問題的,針對面試。
主持人:到底能産生什麼影響?
鄭欣榮:能産生什麼影響,我們也可以看看,但是至少説,當然肯定會有很多積極因素,比如説我不知道它這個面試過程當中,反映一些人的實踐性的傾向,動手性的愛好傾向,還有他求知欲方面的東西,卷子上有時候看不太出來。通過面談的時候,比如説這個孩子好問、善思索,甚至能夠質疑問題,這些精神看得出來。我想對學校教育可能有一些很好的反作用。
主持人:張先生怎麼看10%,您覺得它高嗎?
張天蔚:我覺得已經不低了。我覺得是這樣,高校自主招生這個大概念,我覺得應該是越來越多,這個10%不夠。但是就這種方式,而且在這一次試驗,中我覺得實際上已經很不低了。因為10%是一個1/10,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了,而且你要注意到,既然他們佔了1/10,實際上對於那些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説就已經少了1/10的機會了。剛才咱們講教育公平,越是這種優秀的高校,越應該把機會留給更廣大的人,如果這部分人佔的越多,我覺得對別人的機會相對來説越少。這是一個。再一個,這種方式在第一次試驗你究竟能不能成功?真的很難講。你現在已經招了10%了,如果比例更大的話,如果是四年之後,發現這個方式並不像我們原先預想的那麼成功的話,那麼你這樣大的比例,可能真的有問題了。而且剛才鄭老師講的,如果比例大到一定程度,它會對下游的,從高中開始一直往下的這種教育方式造成很大的衝擊。那麼學生就面對兩難,一方面是參加統一高考的是一套標準,一方面是我要是參加你這個又是想一套標準,我究竟是舍這個,專攻你那個呢?還是我不考慮那個,還是兩頭兼顧,那整個教育的模式可能就會分裂了。
主持人:來自家長們更大的、甚至是最大的一個擔心,就是只要有人在裏面,是人在裏面起作用的話,就肯定存在着一些空間。家長就會覺得,你這個是有人在監督你們,高校的紀檢委,媒體都在監督,而且還有錄音筆全程監督,但問題是,我真信得過嗎?可能家長被嚇怕了,覺得只要是有人操作,就有可能存在着被鑽空子的空間。你們怎麼看?能做到公正嗎?
鄭欣榮:我現在覺得老百姓眼裏的高考制度,或者是他們心裏的不公正,比我們制度裏本身存在的不公正還大。
我們可能99%的人都是按照規矩招來的,但是他想到你可能只有5%的人是按規矩招來的,本身我們對制度的信任可能和我們整個制度建設的誠信、風氣有關係。像這麼一個制度,遭到大家質疑,質疑以後,對這個制度所抱的這種信任感覺、支持力度,可能有些時候,所以我覺得他們這個改革,勇氣可佳,不容易的,很多人不容易産生信任的。
張天蔚:質疑這個東西有漏洞,我們於是就放棄了,於是我們就把原來統一的高考制度搞得越來越嚴密。其實嚴密的另外一個詞,一個效果就是“僵化”。我們過去的科舉制度,到了清朝的時候所謂八股文是怎麼出來的?就是為了減少人為閱卷裏面的上下齊手,所以才規定得那麼格式化了。 後來你看我們的考試也是,很多叫標準化試卷,只剩打鉤,為什麼呢?那個不需要人的因素在裏面判斷,作文就不行,為什麼呢?作文是人得看,人一看,標準就不統一了,可能別人就會怎麼怎麼樣了。所以計算機閱卷,那個絕對沒有人為因素,問題是這個東西能考察出人的素質來嗎?人是人,人不是機器,不是一個軟體程序,對吧。所以它必然有另外一個極端。當然如果説我們為了避免別人的質疑,我們就把所有那些有餘地的做法,有人為因素的做法,都放棄、躲避,越來越規範到一個計算機的程序裏面去。
鄭欣榮:技術化的東西。
張天蔚:它一個方面,會僵化,考察不出真正的人才來。另外一個方面,人其實是越來越不相信機器之外的東西。但是你反過來舉一個例子,比如説現在藝術類考試,那是沒法兒去掉人為因素的,美術還好説,我可以把那個畫兒封起來,不知道是誰畫的。那表演考試怎麼辦?難道我能不看你就知道你表演怎麼樣嗎?不可以。作為一個教育的目的來説,它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嗎?其實你還是要迎着質疑要做。
主持人:不能因噎廢食。
張天蔚:對。我不僅僅説這一次,從整個趨勢來説,我覺得都應該逐步建立,怎麼建立?建立就不是躲開它,而是説你要做,慢慢地建立起來。
主持人:因為復旦也好,上海交大也好,畢竟它們這種面試招生,應該説是它們大膽地嘗試,我們很難預測,這麼面試出來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我們很難預測,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這種嘗試是沒錯兒的。
張天蔚:對。
主持人:因為畢竟各個大學都在想,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讓最優秀的人才落網。
好,非常感謝兩位參與今天的討論,也感謝觀眾朋友們的收看。再見。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