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農民工子女教育誰出錢 代表建議發行"教育券"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2日 14:16 來源: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南方日報消息:

  誰出錢教育農民工的子女?

  在“義務教育學雜費全免”的歡呼聲中,細心的人們不禁發問,農民工子女的優惠落實誰來負責?如果由當地政府來負擔,地方財政可堪重負?

  全國人大代表、東莞市市長劉志庚就是其中的一個細心人,他強烈建議,國家有關方面應當統籌協調,發行“教育券”,讓農民工向流入地政府“買”回免費義務教育權。

  誰給錢?

  劉志庚介紹,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有點“兩頭不到岸”:以東莞為例,大多數農民工的子女,戶籍都留在老家,接受義務教育卻在東莞。

  如果僅在老家實行免收雜費的政策,目前在東莞就讀的廣大外來工子女,就不能享受優惠。如果由東莞承擔其學雜費的話,東莞卻得不到應有的補償。

  “如何操作,才能兼顧公平與效率,讓務工農民的子女實實在在受惠得益,令人關注。”像講順口溜一樣地説完這個道理後,劉志庚問。

  發達城市的擔子

  事實上,不是東莞這些流入地政府“吝嗇”,這副擔子確實太重。

  劉志庚仍以東莞為例,仔細測算了這筆財政負擔。截至2005年底,東莞公辦小學和初中所接收的借讀生分別達到9.4萬人和1.35萬人。按實際成本(含設備購置費)測算,該市財政僅每年教育開支的補貼這一項,加起來就2.63億元,相當於2006年東莞各級財政用於市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7.6倍。

  為了安排這些學生,東莞相當於增建了1000人規模的公辦小學94所、公辦初中13所。按生均用地12平方米計算,共需土地1934畝。如果將這些成本計算在內,資金就更加龐大。

  而從今年9月開始,廣東農村義務教育全免費將實施,擔子更重。據測算,如果對公辦學校的農民工子女都像本地戶籍義務教育學生一樣免收雜費,僅此一項東莞的財政補貼就將增加4515萬元。

  那在東莞民辦學校中接受義務教育的外來工子女呢?免不免?最後全加起來,這個數就達到了9.65億元。“更何況,這將會促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女涌入東莞,在此接受免費義務教育。一邊是巨大支出,一邊是沒有補償,這顯失公平,也無法實行。”

  “教育券”解法

  “東莞的情況可以説是大多數沿海城市所面臨的。”劉志庚認為單靠流入地政府來解決,既不應該,也不可行。他建議有關方面應儘快統籌安排,建立起義務教育經費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為此,劉志庚提出可以參考美國“教育券”的做法,即由農民工子女根據核定的標準,向其流出地政府申領相應面額的教育券。在流入地學校就讀時,憑券抵扣相應的費用,買來免費教育的權利。學校按其收到的教育券,與所在地政府結算費用。

  而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之間,再按實際發生的教育券數量,經中央政府進行轉移支付。當然,也可以由中央財政直接根據流入地接收農民工免費義務教育子女的具體數目,經核定後,將相應經費轉移支付到流入地政府的財政。

  劉志庚認為,這將使得農民工子女可以不再受地域和學校等級的限制,在自行負擔一部分費用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實際選擇相應學校就讀。流出地政府的壓力因為人口轉移而減輕,流入地政府也不會因為轉移支付作那麼大的投入。

  “從當前實際來看,這是一個可以最大限度地兼顧公平與效率、權利與義務、動機與效果、現實與長遠的機制,也是一個多贏的機制。”(徐林 胡鍵 滿清 達嬪)

責編:劉棣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