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七成江河湖泊被污染警示什麼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5日 17:21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記者從正在江西召開的全國首屆內陸湖泊暨鄱陽湖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了解到,目前中國江河湖泊70%被污染,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同時藍藻水華頻繁暴發,水質性缺水日益嚴重,由此引發淡水資源短缺、洪澇和乾旱災害增多,嚴重制約著區域發展並影響人們生活。(11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眾所週知:近幾十年來,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有限的生態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導致了一系列諸如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退化,水生態系統嚴重失衡等環境問題,從而導致湖泊萎縮、功能退化、水質污染、濕地減少等現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人口膨脹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生態建設開發主體與治理主體不一致,難以保證生態建設的可持續性;管理體制機制不順,多頭管理、缺乏整體規劃;湖泊法律法規缺位;科學研究不夠,缺少科技支撐;大規模盲目圍墾;湖區用水過度;工業化、城市化未經處理的污水排放和鄉村農藥、化肥的過度超標使用,造成了湖泊污染和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總之,生態環境的失衡、生物多樣化的銳減等現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人類應像關愛自己的家人一樣,愛護我們的地球,使我們共同生活的生態環境不再遭破壞。在倡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今天,各級領導幹部應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使人類由犧牲環境和後代人利益為代價換來的“黃色文明”、“黑色文明”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特徵的“綠色文明”。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徹底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價值觀念,進入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作為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應&&嚴格遵守法律的硬約束,努力構建環境倫理的軟約束,不僅要做“綠色文明”的倡導者,更要做“綠色文明”的踐行者。

  縱觀過去的發展歷程,反思我們的機制、體制、制度。要真正把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扭轉過來,需要放棄很多東西,要改變我們過去的生活方式,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要知道:直到現在,我們的環境治理基本還是一種末端治理,即先污染、後治理,污染已經很嚴重了,才關閉一些企業。我們的日常行為、生活方式有很多是不符合環境倫理的,已經造成非常嚴重的環境危害。近兩年,雖然國家強調以法律手段來調整人和自然的關係,以求得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但筆者認為:僅用上述手段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構建一種環境倫理的軟約束,以幫助人們全面地、科學地認識和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使人類在征服自然的活動中走向理性階段,受到理性的約束和道德的約束,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變“要我治理環境”為“我要治理環境”,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倫理要以尊重和保持生態環境為宗旨,以未來人類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環境倫理要強調人的自覺和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存共融。環境倫理要突出強調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態平衡,要尊重和保護環境,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飯,斷子孫路,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取得經濟的暫時發展。而是讓人們在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在愛護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能動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只有以科學技術為基礎,從源頭控制入手,不斷探索環境治理長效機制,深入研究解決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發展觀念,才能贏得環保工作的主動權,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最終實現經濟與環保“雙贏”。(作者:劉純銀)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