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教育改革萬變不能離譜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6日 20:00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渝中區工讀學校改名為濱江職業初級中學,合川工讀學校改名為職業學院……不撤校,不遷址,用換名字的方式來轉變辦校理念。重慶市6所工讀學校已有3家改名,其餘正在醞釀。重慶市6所工讀學校負責人稱,“工讀”概念正在遠去。(2005年11月16日重慶晚報)

  無獨有偶,昨天,江蘇省教育廳在關於基礎教育辦學體制改革的意見中,出臺14項舉措,其中“非義務教育公辦校可整體轉制”最為亮眼:非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可單獨舉辦或者與社會力量聯合舉辦民辦學校,非也可整體轉制為民辦學校。(2005年11月15日 新華報業網)

  同樣是換名改制,結果卻未必一樣。重慶工讀學校變為職業學校,不僅是簡單地換名,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教育結果也更能被社會所接納所認同。工讀學校始辦于上世紀90年代,主要接收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學生,通過半工半讀轉變成“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改名後,定位為“義務教育的有益補充”,接納教育厭學和行為偏常的“問題學生”。由於工讀學校的教育對象和辦學方向的原因,社會上對工讀學校有誤解和歧視。淡化“工讀”概念後,學生對象也變了,更多的是“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不斷”的刺頭。現在送來的孩子幾乎沒感受過成功和被認同,在普通學校受到的是冷漠、鄙視甚至遺棄,學校通過“道德構建”讓孩子重新回到社會道德體系,再通過禮儀教育,讓他們學會做人。把懲戒變成援助,給孩子機會,也給社會驚喜。6所老工讀學校對問題學生的成功挽救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85%,達92%。近20年來招生的4000多人中,不少成長為警察、記者、大學生、軍人和商人,像沙坪壩區有10學生獲區政府“見義勇為好公民”稱號。

  而江蘇“非義務教育公辦校可整體轉制”的教育改革,雖然尚未實施,但已經給人一種可怕的信號: “上學難,上學貴”將雪上加霜!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從高中開始則屬於非義務教育階段。江蘇這次出臺的轉制舉措,説白了就是高中辦學體制上的“國退民進”。由此讓我想起了曾經討論義務教育9年還是12年的爭論,如果把義務教育定為12年,或許現在不會搞出“國退民進”,筆者胡亂猜測,江蘇這個思想比較解放、改革開放步伐邁得比較大的地區,也許又鑽了國家教育政策的空子,説不定還會出經驗呢!可是,不管怎麼説,這一改最明顯的是讓老百姓的子女上高中要比原來多掏錢。

  也許筆者保守,沒理解江蘇在用“市場化”改革高中教育辦學體制所帶來的極大好處。但我總認為,市場化不是什麼領域都能用的,尤其在公益事業的教育衛生領域,還是謹慎點為好。因為資本逐利的本性是投資者不可放棄和改變的東西,在這種利益驅動之下,受教育的學生將會被投資者視為客戶,不可避免地會把賺錢的注意力放到學生身上,這對於收入不是很高的老百姓來説,就必然是花不起高額的學費,供不起孩子上學,時間長了學校也就辦不下去了。曾經作為經驗推廣的吉林省某市一民辦的從小學到大學一體化特殊學校,三年紅火後不得不停滯不前辦的先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教育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各個領域不斷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積極探索教育體制和機制上的改革是件好事,改革是為了消除舊體制的弊端,革除制約發展的弊病,最終促進發展。但是,改革必須把握住一個原則,那就是以人為本。以教育改革為例,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全民素質,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而且教育所惠及的應該是包括普通老百姓在內的所有家庭。因此,制定改革措施時,需要考慮改革對象的承受能力和由此相關聯的問題。當前,教育上的最大問題就是收費過高,老百姓承受不了,在高額的收費下出現了眾多的貧困生。如果教育改革,不能使更多的家庭能夠供得起孩子上學,那麼什麼提高質量、什麼培養人才,統統都是空話。

  但願江蘇“非義務教育公辦校可整體轉制”的教育改革,能夠跟重慶工讀校變職校一樣,取得令社會滿意的效果。(作者:久泰平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張會玲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