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深度撞擊”深度撞擊中國科學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5日 05:28 來源:
    專題:人類探測器首次撞擊彗星

  中國青年報消息:“深度撞擊”成功後的幾分鐘內,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周旭,收到10多封來自世界各地的郵件。這些提供大量觀測數據的郵件,來自世界各地“深度撞擊”的觀測點。國家天文臺是全球觀測網絡中大陸惟一的觀測點。“每一次看見國外尖端的空間項目,我們都有很大觸動。很多我們還在計劃的事情,別人已經成為現實。每一個世界性的大項目,都只能參與其中一小部分。”周旭説,雖然在技術方面與一些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我國科學家在積極參與國際重大項目時,注意蒐集數據,“為將來的科學研究做準備”。

  撞擊之一:給科學家更多科學想象的時間和空間

  周旭説,美國科學家對於科學探索豐富的想象,源於全社會對科學探索的熱情。“美國科學家從事某個研究項目,需要對民眾負責,對納稅人負責。”他們要向民眾解釋,為什麼要開展這個項目,並能給民眾帶來哪些好處,如果得不到民眾支持,也將得不到項目資金。

  周旭把這種確定項目的方式稱為“自下而上”。這種方式,讓每個科學家都必須重視科學普及工作,長期堅持,在民眾中形成了一種樂於想象、樂於探索的科學氛圍,“特別對培養青少年的科學想像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我國科研項目的申請,需要對申請部門負責,只有審批部門同意了,才能得到項目資金支持。周旭把這種方式稱為“自上而下”的方式。

  他説,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做法。考核一個科學家有沒有成績,往往是看他每年能寫出多少論文。“如果一個科學家花了5年時間,研究一個項目失敗了,那麼這個科學家肯定會被認為無用,甚至可能下崗。不允許科學家有更多思考和想象的時間、空間。”

  在美國,周旭説,科學家可以花相對長的時間,可能5年到10年時間做一個大項目,這種大項目一旦成功,就可能是頂尖的。

  撞擊之二:拉近科學探索和民眾的距離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説,近年來,對於大的科研項目,美國提出了“更快、更好、更省”的思路。此次完成“深度撞擊”計劃僅花了3億多美元,不像以前諸多項目花費鉅額資金。

  龐之浩説,美國希望通過這樣的思路,降低風險,同時,拉近科學研究和民眾之間的聯絡。目前看來,這種思路已顯示出了良好效果。“深度撞擊”過程中,為了得到更多民眾的支持,讓更多的民眾了解科學研究,美國科學家更多地顧及到民眾利益。比如,宣傳撞擊試驗是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民眾生命安全;撞擊探測器上攜帶了具有民眾信息的光盤;鼓勵私有企業積極進入科學研究領域;等等。“民眾能夠了解到,科學家在幹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所以從情感和資金上,都會給予支持,也就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潘厚任介紹,在美國,每一個大的科學研究項目,都劃撥了一筆專門用來向民眾宣傳科學研究的經費。通過這種宣傳,民眾可以很好地了解最新的科學信息,了解國家最新的科學進展。“對青少年科學熱情的培養,更是不遺餘力,從小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前沿的精神。”

  潘厚任説,美國的很多重大科學試驗都要進行電視直播,既展示了國家的科技實力,又增強了民眾對科技的熱愛和信心。“在我國,民眾往往不知道科學家在幹什麼,科普的經費非常有限,沖淡了社會民眾對科學研究的熱情,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潘厚任説,由於很多科研項目不能和宣傳、科普很好地結合,長此以往,對我國科學發展存在很大影響。

  撞擊之三:各科研系統間的緊密結合值得借鑒

  周旭説,美國進行的每一項科學研究,都不會孤立進行,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比如“深度撞擊”,除了純粹的空間技術研究價值外,還具有國防意義,以及對美國科技實力的展示。

  從國防意義上來講,“深度撞擊”再次驗證了美國精確的導航系統,不僅僅能準確打擊地球目標,還能打擊太空目標,為將來可能出現的太空戰積累了經驗。

  潘厚任説,“深度撞擊”非常好地將空間技術和空間科學探索結合起來。美國進一步發展了全球定位技術、導航技術和控制技術等。

  潘厚任認為這種結合也值得我們借鑒。目前各個科學研究系統之間往往出現脫節現象,比如空間技術和空間科學探索之間結合就不緊,我國火箭技術已經領先於衛星技術,衛星技術又領先於應用技術,不能做到同步發展。

  “換言之,我們往往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卻沒有在實際中很好應用,對科學發展造成了影響”。

責編:張會玲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