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4日 08:57 來源:
| |
模擬效果圖: “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釋放出撞擊艙。(圖片來源:NASA) |
中國青年報消息:2005年1月12日,價值3.3億美元“深度撞擊”號宇宙飛船成功發射,在4.31億公里的太空飛行後,它所發射的撞擊艙將於7月4日撞擊坦普爾一號彗星的彗核。這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炮轟”彗星太空實驗。
坦普爾一號彗星是在1867年被發現的,繞太陽運行一圈需5.5年。之所以選它作為實驗對象,主要是因為:人類對其已有100多年的了解,比較熟悉它的情況;目前,該彗星正處於中年時期,有代表性;這顆彗星可以飛到離地球比較近的地方,撞擊後適宜地球上的公眾進行觀測。另外,它所處的位置相對合適,深度撞擊號所發射的“炮彈”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打中”它。
目前,人類對彗星的了解還比較少,主要停留在對其表面物質的認識上。1996年,美國3位科學家德拉美爾、白勒頓和赫恩向美國宇航局提出了撞擊彗星計劃,以揭開彗星內部的秘密。在改進撞擊艙的導航系統後,這項計劃于1999年11月1日啟動。
“炮轟”彗星意義重大
炮轟彗星太空實驗已進入倒計時,記者就公眾關心的問題對天文學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進行了專訪。
“無論從科學的層面看,還是從公眾欣賞的層面看,7月4日的‘炮轟’彗星太空實驗都具有重要意義。”王思潮介紹,這次事件是1994年“彗木相撞”之後的又一次天文熱點事件,所不同的是,上次人類在被動地觀測木星挨撞的“悲壯里程”,這次則是人類轉守為攻,主動去撞擊彗星。這是人類主觀能動性在宇宙中的充分體現。
從科學層面看,在撞擊過程中,撞擊艙將攜帶照相機衝向彗核,拍下一幅幅精彩照片,直至“壯烈犧牲”前2秒鐘。在“以身殉職”前,它已將圖像和數據發回宇宙飛船。宇宙飛船自身也帶有高分辨率的相機和紅外分光計等精密觀測設備,在離彗星僅500公里的安全距離近距拍攝撞擊時沖天而起的蘑菇雲,記錄撞擊坑的大小、深度、形狀和內部結構,分析從彗核內部噴射物質的成分,並將觀測到的寶貴圖像和數據傳回地球。
由於彗星含有太陽系最原始的物質,這些圖像和數據在幫助人類首次揭開彗星內部秘密的同時,也會幫助揭開地球乃至整個太陽系的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之謎。另外,這些數據也為防止彗星撞擊地球提供了寶貴資料。
從公眾欣賞的層面看,這是人類第一次自己創造的美妙天象,觀賞性非常高。目前,這一天文事件已吸引了眾多的天文愛好者。美國宇航局網站(www.nasa.gov)在“頭版”用整版介紹這次深度撞擊太空實驗。世界各國的天文愛好者都已開始將望遠鏡對準了坦普爾一號彗星,聞名遐邇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錢德拉”太空望遠鏡也準備在這次史無前例的天文事件中一展身手。
“炮轟”彗星後的4種可能
王思潮研究員介紹,“炮轟”彗星是一次人造的天象,尚未發生之前,還存在著多種可能性。
王思潮介紹,坦普爾一號彗星的中心是一顆直徑約6公里的彗核,彗核由大量的水冰、二氧化碳冰、甲烷冰物質和岩石塵埃物質組成。7月4日由深度撞擊號宇宙飛船發射370公斤撞擊艙就像一顆巨型炮彈,將以10.2公里的宇宙速度撞向這顆彗星的彗核,爆炸能量相當於4.5噸烈性炸藥,此時將有多種可能性發生。
第一種可能性是沒有擊中彗核,其原因是這次撞擊難度相當大,因為宇宙飛船“炮彈”和彗星都在以宇宙速度飛快地運動,而且運動路線並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就好比騎在飛快奔馳的馬匹上,想用箭射中展翅飛翔的老鷹,難度很大;
第二種可能是雖然擊中彗核,但由於彗核比預計的堅硬,所打出的撞擊坑並不大,濺射出的物質也較少,彗星增亮不明顯;
第三種可能是撞擊時爆炸所産生的深坑不下30米深,一個足球場那麼大。撞擊瞬間被高溫熔化蒸發的物質産生節日焰火般的絢麗景象,所濺射出的大量塵埃氣體物質使坦普爾一號彗星熠熠生輝,並持續幾天乃至幾個星期之久;
第四種可能是這顆彗星的彗核相當鬆散,在激烈的炮轟中分崩離析,變成幾顆彗核,甚至全部瓦解。
王思潮説,估計第三種可能性較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炮轟”發生在遠離地球1.3億公里之外,地球上所見現象與宇宙飛船近距觀測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專家教你如何觀測“炮轟”彗星
王思潮介紹,預計這次炮轟彗星將發生在北京時間7月4日下午13時52分,炮轟後6個半小時彗星將開始進入我國夜空視野。這有利於我國公眾對炮轟後噴射出的大量“暴風雪”和塵埃氣體雲團的觀測。
6月26日~7月9日,坦普爾一號彗星天黑後將出現在南方星空,位於木星和室女星座角宿一星附近。每夜最佳的觀測時間從天剛開始全黑到全黑後兩小時。撞擊前彗星的亮度約為11等星,撞擊後亮度有可能增強幾十倍,變成一顆7等星。觀測炮轟前的彗星,最好有一架口徑30厘米以上的高質量望遠鏡。若想觀測炮轟後“烽火連天”的彗星,用10厘米以上口徑的望遠鏡就有可能觀測到這顆彗星的身影。而要拍下這次歷史事件的鏡頭,用靈活的CCD(電子探測器件)為上等,也可用數碼相機等。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