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專家解讀“炮轟彗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4日 02:47 來源:

  人民網南京7月3日電 記者申琳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美國東部時間3日淩晨2時07分、北京時間3日14時07分,美國“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成功釋放出撞擊器。按照預定計劃,撞擊器將以3.67萬公里/小時的速度,于美國東部時間4日淩晨1時52分,北京時間4日13時52分與坦普爾1號彗星相撞。

  據了解,我國科研機構對這次天文現象觀測的,主要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和青島的天文觀測站。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天文學家王思潮介紹説,由於南京市的燈光污染,加上彗星本身較暗,紫金山天文臺對這次撞擊的觀測無法在本部進行,就轉移到江蘇省盱眙縣的觀測基地進行。觀測人員從7月1日就已經開始對坦普爾1號彗星進行觀測,觀測所用儀器為40公分天文望遠鏡,並於2日晚成功拍攝了彗星圖片。王思潮介紹,青島的天文觀測站其觀測設備也是40公分天文望遠鏡,同樣為避免燈光污染而在青島郊外進行。

  王思潮研究員介紹,北京時間4日下午1時52分發生撞擊時,由於我國正是白天,光照很強,撞擊的效果看得並不明顯,所以觀測人員將主要在晚上8時30分到10時30分等天色完全黑下來時進行觀測。王思潮説,對於地面觀察來説,這樣也不是壞事,因為撞擊爆炸出來的物質需要逐漸擴散,擴散後反射的光線會亮一些,這樣會看得更清楚,所以撞擊6.5小時後觀測的效果並不比撞擊時差。

  王思潮介紹,這次撞擊至少有20個國家、60多個天文臺投入觀測,其科研意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研究地球和整個太陽系的起源,因為地球的年齡有46億年,但在地球上找到的最早的岩石是40億年,而彗星是冰凍的物質,保存著太陽系誕生時很珍貴的信息,這次深度撞擊就是進入彗星內部,從彗星內部物質構成來認識地球;二是科學研究發現,過去彗星和其他小行星曾經頻繁撞擊地球,為地球帶來水、冰和有機物,而在合適的條件下有機物可能演化為生命,所以研究彗星對於揭示地球和宇宙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三是94年“彗木碰撞”後引起了人類對於彗星碰撞地球的擔憂和警覺,這次撞擊實驗可以取得經驗,如果以後出現彗星碰撞地球的可能,人類就可以運用宇宙飛船前去引發爆炸裝置,從而改變彗星的運行軌道,以避免對地球的危害。

  針對一些人對這次撞擊會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的擔憂,王思潮表示,這次碰撞發生在離地球1.3億公里之外,而且只是一個初步的碰撞,所以不可能對地球産生什麼影響。

責編:常穎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