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新疆少數民族科技骨幹實施特殊培養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30日 10:58)

  科技日報消息:45歲的克拉拉老師,塔塔爾族,新疆醫科大學生理教研室副教授。1997年3月—1998年7月,她參加“新疆少數民族科技人才特培項目”,在北京醫科大學生理病理教研室進修了一年半。

  “這次‘特培’是我教學科研工作的一個轉捩點。”與克拉拉有同樣經歷和感受的還有很多人。

  特殊的培養項目

  1992年起,科技部和人事部開始組織實施對新疆少數民族科技骨幹,送往內地進行特殊培養(簡稱“特培”)的工作,1999年又組織了第二批“特培”工作。

  經過12年時間,516名少數民族“特培”人員已全部結業返回了各自的工作崗位。

  參加“特培”的少數民族科技人才都是經過嚴格的考試選拔。他們都是在自治區科研、教育、衛生、工業、農業生産一線,已取得高級職稱或具備高級職稱條件,現為中級職稱、有較好的漢語和一定的外語基礎、能掌握必要的計算機知識,年齡45歲以下,做出優異成績並有培養前途的少數民族中青年科技骨幹。

  入選後,根據各自專業的需要,由科技和人事部門溝通聯絡後,將他們送往北京、上海、天津、廣東、陜西等9個省市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醫療衛生系統和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為期1—3年的培養。在“特培”工作中,由人事部按每人每年5—9千元撥款給培養單位。

   回家的“特培生”

  肉孜木沙是自治區第三機床廠的機修工程師。他可是新疆有名的發明家,提起在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兩年“特培”,他説那是他“最驕傲的事”。兩年專業知識的強化,提升了他發明的技術含量,如今,他的多項適應新疆生産條件的發明獲得國家專利。

  新疆人事廳專業技術處負責人介紹説,“特培”學員中的大部分已成為本單位本專業的學術&&人,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帶回了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活躍了本單位的學術氛圍,而且繼續與培養單位及導師保持密切聯絡,及時了解信息,跟蹤學術前沿,繼續在學術、科研等方面獲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有30多名“特培”學員返疆後承擔了54項國家、自治區級科研課題,絕大多數承擔了單位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共發表論文120多篇,出版專著10部。其中有的人還被評為自治區優秀專家和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

   貼心的啟動經費

  結束“特培”的科技骨幹,大都希望把“特培”期間的研究帶回新疆。為支持他們實現願望,新疆自治區從2000年起每年由財政拿出100萬元,用於他們的科研啟動經費。通過專家評審機制,自治區科技廳從每年受理的“特培”項目中重點資助30個左右的項目,及時將項目經費撥付到位。

  新疆師範大學生物系的維族老師歐爾比特,曾在中科院動物所“特培”兩年。他通過“特培”項目啟動經費完成了《新疆北部蛇毒資源應用開發研究》項目。

  截至目前,自治區科技廳已為142名少數民族“特培”人員提供了科研啟動經費,發表論文近百餘篇,申報專利4項。歐爾比特老師稱這是“貼心的啟動經費”。(記者 劉莉)

責編:劉立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