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新疆阿艾石窟珍貴歷史題記被破譯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2日 10:16)

  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22日專電(記者趙鋒)新疆阿艾石窟保存有十多條漢文題記,其中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但由於字跡剝落,這些題記成為謎團。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專家最新考古成果初步揭示了石窟題記的內容。

  1999年5月,一位牧羊人在新疆庫車縣東北60多公里的克孜裏亞山的一條山溝裏,發現了一個單體洞窟,被命名為阿艾石窟。洞窟高於地面30多米,向上攀爬比較困難。這個洞窟受人為和自然雙重破壞,前部窟門已塌毀,中央的佛像也被毀,保留有約15平方米的壁畫。

  經過考察研究,阿艾石窟壁畫內容反映的完全是中原漢地的大乘佛教思想,具有唐代中原佛教藝術風格特徵。雖然石窟破壞嚴重,但所存文物仍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阿艾石窟壁畫裏存有10多條可辯識的漢文題記,是研究古代龜茲文化、佛教、社會生活等不可多得的資料,可以透視唐代安西大都護府時期漢人在龜茲地區的生活和中原大乘佛教西傳西域的有關情況。這些題記在新疆石窟中也是罕見的。

  石窟題記是指供養人(施主)在開窟造像時,將自己和家族的人物畫在窟內,同時在像旁寫上名字,有的還要寫上一篇功德記或發願文,這些統稱供養人題記。阿艾石窟的題記因受各種因素和條件的限制,與內地石窟題記有所不同,主要分佈在右側壁和右券頂上的壁畫裏,所有題記均在佛像或菩薩的右側上部,豎行墨書。這些題記分為兩大類,造像發願和供養題記。

  在我國內地的石窟壁畫裏,大都繪出供養人的畫像,而阿艾石窟壁畫不繪供養人,只有供養人題記,是這個石窟壁畫的一個突出特點。從阿艾石窟題記可以看出,阿艾石窟是唐代居住在龜茲的以漢人為主的群體開鑿的。經過唐代的治理和絲綢之路經濟文化的交流,龜茲社會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隨著安西大都護府的建立,漢地文化在龜茲得到長足的發展,中原漢地大乘佛教在龜茲亦呈興盛之勢。

責編:劉立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