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會路越走越窄 學者:模倣秀時代該結束了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30日 16:56)
中國青年報消息:8月27日,歷時8天的泰豪杯2004全國大專辯論會落下帷幕,最後的決賽在電子科技大學、暨南大學兩支代表隊之間展開,電子科技大學最終奪冠。但決賽現場擔任點評嘉賓的學者余秋雨卻擔憂的表示:“大專辯論會的路子確實越走越窄,難以喚起觀眾的共鳴。”這一觀點得到很多學者認同。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其實,為使大專辯論會能夠推陳出新,本次大賽的主辦者可謂傷透腦筋。比如,因為擔心觀眾覺得選手是在“背”事先準備好的辯詞,今年大專辯論會請來以往國際大專辯論賽的“最佳辯手”現場提問,問題力求“突如其來”,以考驗辯手的臨場發揮能力。本屆比賽還改變了評委“商量”認定獲勝隊伍的做法,而是現場打分,以分數決定勝負。
11年前,復旦大學4名辯手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大專辯論會上,引經據典,慷慨陳詞,以犀利、雄渾、張揚的辯風征服了觀眾,迅速捲起了“復旦旋風”。
據有關人士回憶,當初復旦“舌戰獅城”獲勝之後,歷屆大專辯論會進入了“模倣秀”時代———“對方辯友不要本末倒置”、“對方辯友不要偷換概念”、“對方辯友恰恰證明了我方觀點啊”、“請對方辯友正面回答我方問題”……這些“常用辯詞”,極快的語速以及犀利、張揚的辯風被廣泛模倣、學習。
大專辯論會每次總是“高談闊論”、“離現實越來越遠”、“越來越讓觀眾感受到模式化、程式化,甚至是套話連篇”
本次最終奪冠的電子科技大學也秉承了“雄辯之風”,其辯論隊的一位辯手錶示,他們也考慮過如何改變咄咄逼人的一貫風格,而多些儒雅、溫和,但大專辯論會畢竟是一場競賽,獲勝的渴望使人“溫和不起來。
辯手一方面書讀得少理論功底淺另一方面又缺少青春活力
在大專辯論會上,很多辯手雖然“引經據典”,但往往在辯論中陷入“循環論證”,説一些“車轱轆話”,難以在聯絡現實、生動活潑方面有所突破。對此,余秋雨表示:“大專辯論會的路子確實越走越窄,難以喚起觀眾的共鳴”。他清晰地記得,1999年的國際大專辯論會上,來自澳大利亞的辯手在辯論現場做起了“遊戲”,當時,他感到很振奮:“大專辯論會是青春的聚會,怎麼能死背經典呢?”
對此,也有人持另外一種看法:“一些大學生忽視哲學、歷史等方面基礎學習,理論功底越來越淺,辯論中越來越不會引經據典,顯得‘很不博學’。像墻上蘆葦,已經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評委孫東東説,選手書讀得少,沒有一支參賽隊伍讓人感到“眼前一亮”。
辯手的“高談闊論”遠離現實生活帶有學究氣和表演性
8月27日,在本屆大專辯論會現場,余秋雨表示,辯論本身就是智力遊戲,很多時候辯題是“虛假命題”,本次大專辯論會決賽的精彩度不夠,就是大家沒有把辯題虛設和空洞話題“拉下來”,這樣,針對虛設和空洞話題的討論就顯得“不質感”,而“不質感”就不精彩,把虛假命題變成了概念的玩弄。實際上,應該將辯論主題進行提煉,把文字遊戲式的概念從價值、認識等方面延伸,以獲得更多人的共鳴。
余秋雨的“一番良言”,使一些現場觀眾感到“深以為然”,有人發問:這些遠離現實生活的“高談闊論”還能走多遠?
余秋雨同時認為,虛假命題是必須的,題目不一定非得有意義,因為可能僅僅是用來訓練學生口才的。目前,體現在辯論中的問題是一些學校的指導老師給學生引入的路數“太學究”,一“學究”以後,就加入了許多沉悶的、令人厭煩的語言,使參加辯論的大學生不能體現出自己青春的特徵。這是令人遺憾的,也造成了辯論的表演性,離民間話語體系很遠。
責編:陸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