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中外校長澄清誤區 不要從表層誤讀一流大學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09日 08:09)

  中國青年報北京8月8日電 本次中外大學校長論壇,許多中國大學校長都是有備而來,不停地向國際一流大學的校長們提問。不可否認,大家都懷揣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前來碰撞與討教。隨著交流的深入,一些成熟的大學校長用自己多年的辦學理念與經驗澄清中國高校在向一流邁進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很多學校是“從表層誤讀一流大學的概念”。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誤區一:研究生數量=研究型大學

  記者這些年在國內高校採訪,經常聽見高校一些負責人驕傲地説:我們要做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數量要超過本科生。研究生擴招後,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就意味著學校邁入研究型大學的大門了嗎?

  今年年初,新華社的一篇報道就曾用“一個茶壺三十個杯”來形容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認為連年大幅度擴招,已導致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隨之而來的是教師負擔過重、研究生質量下滑等一系列副作用。不久前,有關部門又提出,5年內研究生數量從80萬人增加到180萬,凈增加100萬人。許多國內高校設置的前進目標,都是將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比例定在1:1。

  而在本次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不少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透露的數字卻顯示了另一種觀點。劍橋大學1.5萬名學生當中,研究生只有3000人。莫斯科大學3.1萬多名在校生中,只有7000多人是研究生。牛津大學研究生數也才佔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強。

  如果説研究型大學的生源以研究生為主的話,就曾經有人建議牛津不再招本科生。

  “這樣做有問題。”牛津大學第一副校長麥克米倫教授説。

  牛津大部分學院更關心本科生教育。他闡述,儘管這些學院承認需要增加研究生人數,但是都不希望以犧牲本科生教育為代價。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介紹,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只有一個衡量指標,就是看美國大學每年從聯邦政府得到的經費所佔的比例。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這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學,研究生在學生中所佔的比例達到70%以上。而哥倫比亞大學近年來從聯邦政府申請到科研經費保持穩定上升的勢頭,在全美高校中穩居10到12位。“研究型大學完全取決於科研水平的質量,而不是學生的數量。實際上,數量只是表面現象,卻有很大的迷惑性。”朱清時説。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提醒,如果經濟實力達不到,也就辦不了研究型大學。“這是一個很大的陷阱”。

  誤區二:開設人文專業=具備人文素養

  清華大學的文科專業看起來很齊全:經濟管理學院,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

  有人説,清華大學建立這些學院,學生就有了人文素養。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不同意這個觀點。

  近年來,國內幾乎所有的理工大學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都開設了人文課程,其中很多學校還把人文課程的成績記入學分。但不少理工科大學生認為,學校提供的人文教育內容和形式都存在缺陷。在上海一所理工科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很多學生表示,“不要逼迫大家一定要拿學分,否則又會陷入為讀而讀的僵局”。

  在此次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牛津大學第一副校長麥克米倫教授説:“只是在形式上把各種學科揉進一個學校,並不等於交叉融合。”

  中國高校的本意是好的,可是,“一個學校的學科交叉不交叉,不在於有沒有這些學科。如果它們中間沒有發生化學反應,效果等於零。”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説。“人文修養更不是幾節課就能培養出來的”。一位校長評價:人文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如何還取決於教育以外的因素,如人文素質養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學生個體的差異和複雜的社會因素等。

  誤區三:國際交流=國際化

  國內一所著名大學某學院曾經搞過一個國際研討會,不少外國專家應邀出席。

  結果那場研討會變成了一場論文朗誦大會:組織者為了省錢,讓自己學院的碩士生博士生進行同聲傳譯。由於語言傳遞的慢節奏和不盡人意,中外雙方的專家和與會學生都沒有興趣發問,雙方幾乎沒有進行交流。

  會後,這場研討會成了該學院邁向國際化的一個“重要事件”。

  實際上,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化的口號在大學校園裏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國際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很多學校採用了英文授課的方式,訓練學生英語思維能力。“我們在走向國際化。”記者屢屢在高校的宣傳材料中看到這樣的語句。

  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伯林格教授批評自己的學生誤解了“國際化”。他説,現在很多美國學生認為到國外學習就意味著國際化。他們把國外的學習經歷當成一種度假,作為緊張學習間隙中的一種喘息。這是對全球化的一種誤解。

  伯林格認為,在哥倫比亞的核心課程中,很少探討全球問題。如果説起貧困,學生更多關注的是美國的貧困和民權。“我們是一所全球性大學,可我們的學生只把焦點放在西方文明,這樣怎麼能擴大視野放眼全球?”他説。

  伯林格給學生一個最基本的建議是,讓他們在世界各地遊歷的時候,融入當地社會,學習當地人的思維。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一個地區的文化,思維才能具有包容性。

  在耶魯大學萊溫校長看來,任何一所大學的學生都會成為世界公民。學校有責任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受教育經歷,以便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世界。

  誤區四:大樓=一流大學

  英國諾丁漢大學曾經得到過一筆意外之財。

  那是在一次學科評審中,因為工作出色,諾丁漢得到1000萬英鎊的獎金。學校開始討論這筆錢的用途。最後作出這樣一個決定:以5萬英鎊的年薪,從世界各地引進200名優秀人才。

  結果可想而知。在接下來的幾年裏,諾丁漢大學實力大增,在不少領域的排名紛紛上升。

  一位中國大學校長感慨:“這筆錢如果到了中國高校手裏,第一個用途很可能就是拿來蓋樓,添置實驗室。”

  正如輿論反映的,中國高校的圈地運動如火如荼。據統計,截止到2003年12月,全國已建和在建大學城54個。南方某市大學城規劃面積7000公頃,相當於26個北京大學的佔地面積。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説:“河北某地為了建大學城借了20多億元。我不知道這樣的地盤擴張是為了什麼。”

  一所學校的管理者曾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們把硬體都搞好了,就要開始吸引鳳凰了。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可能不同意中國校長的這個觀點。這所州立學校,在加州大學系統中,原本並不出色,伯克利分校比它有名的多。就是這所學校,從1998年到2000年3年的時間,連續産生了3名諾貝爾獎得主。

  他們的經驗是,只要人來了,什麼都有了。

  正如清華老校長梅貽琦的那句名言:“大學者,非大樓之謂,大師之謂也”。記者 原春琳 謝湘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