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八名大學生編寫中學選修課教材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02日 07:19)
中國青年報消息:一本名為《綜合與創造》的中學選修課教材最近完成初稿。與其他教材不同的是,作者並非教育界的專家權威,而是廣東8名普通的大學生,他們希望以此來表達自己對高中教育的理解。
編者之一的陳燦明,是中山大學生物技術及應用係學生。他向記者列舉了他認為的現行中學教育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很多“不足之處”:如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缺乏,學生與父母、老師、朋友的溝通和相處沒有涉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足,很多中學的教學都是以“填”知識為主,忽視了中學生正處在“異想天開”的年齡,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最強,但學校的課程壓抑了學生的這種意識;教材綜合運用知識方面存在不足,“學生學的是單一學科的知識,解決的是綜合情形中的問題”,現在高考中的大綜合,就體現了通才教育的趨勢,但在教材裏,卻都是往一個方向想問題,橫向綜合幾乎沒有……
據介紹,《綜合與創造》以自然、人文、人與人、人與自然為主線,內容涉及15個主題,包括與人交往、環保、信息技術、物理、化學、經濟常識……著重體現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知識與道德情感、科學與人文的融合。
記者隨手翻看了這本書稿,感到親切、溫馨。譬如,心理健康方面講到如果早戀會怎麼樣。編教材的學生把最新的研究結果作為背景材料,結合自身的經驗來反省、思考。在講到“航天”的章節中,他們特地加進了“哥倫比亞號”爆炸之前,宇航員在飛行中一些感人、有趣的故事來感染讀者。“編者”張磊認為,科學家在學生的眼中總是高不可攀的嚴肅形象,現有的教科書也很少有這些有趣的章節。
編者之一,中山大學環境科學系的李駿旻表示,除了背景材料外,教材的很多觀點都是他們自己寫的,課後練習題也是他們出的。傳統的選修教材大都是從大人的角度出發,這本教材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的。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學處主任吳清認為,這個教材的編寫模式和整體思路很好,把學習知識和娛樂結合在一起,學習起來很有樂趣,知識點也比較實用,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但它的系統性不夠完善。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吳穎民認為,綜合是教育改革的趨勢。這一書稿比較注重的環保、人際關係、表達等都值得在中學生中提倡,特別是把英語生活化,很有特色、理念也新。
中山大學出版社一位編輯看過書稿後認為內容上顯得有些單薄。那麼,這本書能出版嗎?
據了解,廣東省教育廳2002年3月1日起施行的《廣東省中小學教材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主要編寫人員具有相應學科的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有較深的學科造詣和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有改革創新精神,對本學科的現狀及改革發展趨勢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廣東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的一位負責人表示,這8名大學生首先是不符合這個條件的。國家的教材實行三級管理,即國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廳)、學校。選修教材一般是實行地方管理,如果是一個學校自己編寫,而且供該校內學生閱讀的,可以不通過教育廳審批。評審需要很多專家,評審的程序是立項、初審、審定,通過後上報書目。這是一項非常嚴謹而複雜的工程。瀏覽過這本選修教材的書稿後,這位負責人認為,此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這8位大學生並不了解當前新的課程標準,僅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自身的經驗介紹得多,而教學方面的東西涉及很少。
據了解,中學選修課教材多數由當地教育部門或學校老師編寫。目前,已經有兩個廣東的出版社對這本教材表示興趣。這8名大學生也正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對該教材進行審查。(林潔)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