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消息:一般地説,天下父母無不望子成龍。如今,許多父母為了自己的子女願意作任何犧牲,尤其在農村的一些地區更是如此。上一輩農民為了不讓子女和自己一樣過著艱難的生活,他們寧願省吃儉用,傾其所有,也要為子女創造好的成才環境。特別是諸如上大學之類可以改變子女人生軌跡的大事,更是不會輕易放棄。
然而,前不久有報道説,有些地方的農民害怕子女考上大學。這一反常的舉動並非農民改變了思維定勢,而是因為供養子女上大學的費用遠遠超出了他們自己甚至整個家庭所能承受的極限。比如,據調查,2001年河南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985元,但供養一個本科大學生每年至少需8000元,這是一個4口農村家庭的全年收入。有的農家子弟,大學幾年不僅把家底花空,而且還欠下一大堆債務,畢業後找工作又不容易,讓父母和家人憂心忡忡。應該説,像這樣的農民家庭在我國並不是個別。
因為交不起學費而害怕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學,這一現象的出現使我們有必要考察一下目前國內大學的收費情況。據有關資料,現在向學生收取的費用只佔教育成本的20%,據説向學生收費的預期目標要擴大到教育成本的50%~60%,這意味著收費以後還可能增加。現有的收費標準已經導致一些貧困家庭的學子考上了大學而無錢就讀,學費繼續看漲,結果只能導致更多的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的孩子與大學教育無緣。如果真的出現這樣一種局面,那將是包含深刻隱憂的某種社會不公。
平衡教育成本是提高學費的主要理由,其中一部分人以大學屬非義務教育為理由,主張提高大學生的學費。在他們看來,上大學是一種消費和投資,需要付出成本,大學教育甚至也應作為産業對待。這些人只看到了教育産出,沒有看到教育的社會屬性。其實,任何一國的教育都是該國社會政策的重要指標,國家都應將其作為社會事業而不能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因為學費問題而使貧困家庭的子女失去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不僅對他們本身是不公正的,而且,對國家的發展進步和長治久安也是有害的。
就農村而言,一些農家子弟上不起大學絕不是一件好事。少數農家子弟因交不起學費而棄學,表面上看是農民個人的事,政府和社會並沒有對其上大學設定先決條件,更沒有讓其額外交錢,似乎只能怨農民自己的收入太低。事實上,農家子弟上不了學決不是農民個人的事,它關係到國家的興旺和民族的復興。因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是整個民族的復興,是建立在全體中國人素質的提高之上的。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手段,只有教育才能承擔起提高全體國人素質的重任。而改變農村人口素質構成,很大程度上説,只能依靠教育。
因此絕不能輕視這樣的一個問題。現實情況下,尤其應當提倡政府乃至社會擔當起其中的某些義務。應當制定一些政策,採取一些措施,想出一些辦法,讓廣大農村年輕一代的知識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具體地講,應該讓他們公平地享受大學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國民素質,為社會提供更多高素質的勞動者。(郭振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