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技新聞


新聞述評:菲爾茨獎“花落別家”意味著什麼   
08月21日 02:35

    昨天下午,國際數學家大會最吸引眼球的一幕拉開:4年頒發一次的“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茨獎“名花有主”,分別被法國和俄羅斯的數學家摘走。

    在菲爾茨獎每屆可有4人的情況下,名單對外保密的大獎評委會再次顯示了“寧缺勿濫”的權威性。菲爾茨獎從1932年正式設立以來,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依然保持“唯一華人獲得者”的桂冠。

    也難怪中國人對數學心存“奢望”:對中國人而言,數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曾讓無數中國人魂牽夢繞、寄予厚望的學科;更何況不論是楊振寧還是美國權威雜誌《科學》主編魯賓斯坦都曾表示,在眾多學科中中國的數學最有希望。2001年的最新數字也顯示,中國數學論文在國際期刊的發表和引用次數位居世界第十。這一切,都無法不讓人們對這場科學盛會存有幻想。

    人們不禁要問:數學家大會首次在中國也是首次在發展中國家召開,本身不就是對中國乃至華人數學家的一種承認和肯定嗎?為何中國人會無緣這一大獎呢?

    和普通公眾不同,數學家們心裏始終保持著一份冷靜,他們以特有的縝密在謎底揭曉前就做到了“心中有數”。大會開幕前,國內數學界有關人士在接受採訪時就做出了“本屆菲爾茨獎華人又將失之交臂”的預計。今天,預言“不幸”變成了現實。

    “本來北京大學的田剛教授有望得獎,因為他上一屆就作為候選人參與了角逐,但是今年他已經超過了40歲的年齡限制。”中國數學與系統科學院李福安研究員分析説。

    這與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陳木法事前的分析幾乎如出一轍:“我覺得華人這回不大可能。田剛等人本來水平可以進入人們的視野,他上一屆也是候選人,但這次已超過40歲了,所以連候選人都不是。”陳木法掰著手指,在心中一一“過濾”海內外華裔青年數學家:“其他的年輕數學家,成為候選人都很難,所以我估計沒有。如果有,那就出乎我的意料。”

    “失之交臂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失之交臂也再次向我們敲響警鐘。”出席大會的不少數學家指出。

    的確,放眼全球,改革開放後我國涌現出了一批頗有實力的數學家,他們大多出國繼續深造並事業有成,如田剛、林芳華、張壽武等,但是距離菲爾茨獎的要求或多或少還有一定的距離。

    中華民族是擅長數學的民族,應該有勇氣説:等著瞧,讓我們憑藉實力摘取數學王國的這頂桂冠吧。



責編:曉星 來源:新華網


相關新聞
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京舉行 江澤民出席大會開幕式並頒發菲爾茨獎(08月20日 19:48)
國際數學家大會還將頒發奈凡林那獎 (08月20日 14:33)
著名學者縱論“數學諾貝爾獎” (08月20日 14:31)
國際數學家大會召開在即 菲爾茲獎下午揭曉 (08月20日 14:26)
菲爾茲大獎今日揭曉 華人數學家無緣該獎(08月20日 09:39)
快訊:國際數學聯盟成員抵達北京 (08月19日 14:36)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