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技新聞


【高考】你説我説:見義勇為高考加分該不該?  
08月08日 15:56

    《每日新報》報道:南京大學公佈了自主招生錄取方案,對在高中階段思想品德優秀且具有見義勇為行為的學生,高考可加20分錄取,以獲獎證書和新聞報道稿件為準。此舉一齣,有些人説這有助於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但有些人卻認為這有鼓勵未成年人冒險之嫌,個中暗含危機。

    
反方觀點


    ■有失公正,不宜施行——王熙,男,應屆高中生

    首先,高考是一項文化考試。高考的目的是為高校選拔學生,考核的內容是文化素質,所以,錄取的標準只能是知識水平。儘管見義勇為是一種社會美德,應當大張旗鼓地宣傳、獎勵,但因為高考考核的不是道德水準,所以在文化總分中加入道德評判分數似乎不很適宜。如果照此辦理,那麼,尊老愛幼、孝敬父母、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是否也應當加分呢?若果真如此的話,高考恐怕就不是高考了。

    其次,高考是一種公平競爭。雖然目前的高考制度不盡完善,但至少是眼下最公平的選拔制度,所以,應當給廣大考生以公平的機會。但是,能夠見義勇為的機會對於每個人來説是不均等的,它只是一種機遇,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沒有“見義勇為”加分的考生並非都不能做到,只是沒有機會而已。所以,把它作為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全部考生缺乏科學性。況且,20分在高考中的分量相當重。如果有兩個人的道德水準基本相當,高考中張三比李四低了十幾分,但因前者遇到一個“見義勇為”的機會而擠掉了後者,這恐怕就很不公平了。

    再有,若是以“見義勇為”作為加分條件,也可能産生一定的副作用。試想,一個身體孱弱的學生發現幾個彪形大漢正在為非作歹,去打110才是上策。但他若為了那20分而頭腦發熱,不顧當時形勢上前制止,不僅無濟於事,説不定還會帶來不可彌補的後果。

    ■別見“分”而為——劉亦山,男,38歲,自由撰稿人

    見義勇為是好事,但是好事也是有前提的。之所以説見義勇為好,就是因為它沒有任何的功利思想摻雜在其中,是無條件的,是天經地義的,是順理成章的。現在倒好,這個措施的出臺沒讓學生們懂得見義勇為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良好道德品質,相反,卻讓他們首先知道見義勇為能夠加分,是有回報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為了加分才去見義勇為還能算是真正的見義勇為嗎?以後還會有人在沒有回報的情況下去見義勇為嗎?而且,説句最直白的話,一個真正懂得見義勇為的學生,就算是一分不加,在危急時刻他也照樣會挺身而出。相反,如果思想到不了那個層次,加多少分他也只會裝聾作啞。

    當然,學校一方的初衷是好的,還是想鼓勵學生,但是錯就錯在方法上。真正對路的方法沒有別的,只能是教育。應該用鮮活的事例,用人格的力量去塑造出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不應該把一件本來很高尚的事情加上一種很低俗的功利。

    ■就怕走了樣——南中,男,26歲,研究生

    這種做法把知識評價和道德評價混為一談。高考中,分數是一個客觀的數字,是一個知識評價,也是一種相對客觀的評價,它建立在一整套比較完善的評價體系和標準之上,而給見義勇為加分是一種道德評價,它是無法量化的,是一種人為的、主觀的評價。

    誠然,我們的社會需要見義勇為,也需要對見義勇為者予以獎勵,問題是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如果採取這種高考加分的方法,那麼這又會成為如同給“三好生”、“優秀幹部”加分一樣的黑洞,許多人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來達到這個目的。

    
正方觀點


    ■該為就為該加就加——閻琳,女,17歲,高二學生

    在現在的社會裏“見義勇為”的事件越來越少了,看到發生事情了不是視而不見就是望風而逃,出手相助的幾乎沒有。別説是學生了,就連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説:“和自己無關的事情不要管。”如果大家都不管還在一邊起鬨看熱鬧,那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現在學校裏提倡的是素質教育,學生自己也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見義勇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體現學生的自我價值。其實學校推出這樣的加分舉措並不是想讓學生整天沒事就在路上管閒事,只是想激勵學生。

    其實一個見義勇為的人,沒有激勵,照樣可以為,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給他再多的激勵還是貪生怕死,因此激勵不是見義勇為的前提,而是對那些有此義舉的人的一種獎賞,而獎賞十分必要,就應該讓這樣的人受益。

    ■就是應該給品格加分——王彬,42歲,中學老師

    我們培養人才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在實現其個人價值的同時能夠為國家建設、為推動社會進步做一點應有的貢獻嗎?當今人們所存在的最大問題不是不聰明,而是太聰明。甚至都聰明過了頭,以致忽略了許多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和準則。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在這一點上我更是深有體會。學校是什麼?學校就是一個濃縮的社會,甚至可以説濃縮的是未來社會。老師和家長在提倡孩子們應該善良誠實、樂於助人的同時,卻並沒有給這些孩子以肯定和鼓勵。

    “只要學習好就是好孩子”的觀念是大人們心底最現實的聲音。孩子們的品行教育被擠到最小的一個角落,儘管這一切並不全是孩子的錯。而回過頭看看我們的老祖宗,他們在讀四書、五經之前,首先要把《三字經》倒背如流,所謂先做人再做學問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中國的文化才是“上下五千年”,而不是“一千年”、“五百年”。

    我以為高校要引領的不僅是人才、科技和文化,更應該是一種正氣的聲音,講究的是一種人格的力量。南京大學對見義勇為者的獎賞和破格錄取是非常合理甚至需要推廣的。

    “見義勇為”是為人之道,希望這四個字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一種本能而不是品質。



責編:曲歌 來源:天津日報


相關新聞
【高考】現場目擊:網上錄取沒人情可講(08月08日 13:35)
【高考】興奮失落都別過頭 心理專家提醒考生要善於控制情緒(08月08日 13:23)
【高考】通知書發放幾家歡喜幾家愁 零志願擠爆第一理想?(08月08日 09:50)
【高考】人往低處流 高考“大移民 ”愈演愈烈(08月07日 14:34)
【高考】眾説紛紜:考生家長應否為高考查分付費?(08月07日 17:50)
【高考】盤點2002年高招四大亮點(08月05日 17:45)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