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徐金平、周劍虹報道:安徽省阜陽市于去年5月份在全國率先啟動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隨後推及全省。記者日前調查中了解到,由於稅費改革後一系列政策的變化,危房改造資金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多年不見的“露天學堂”、“庵棚學堂”和“民宅學堂”在安徽省農村再次大量出現。許多基層幹部和農村教師對此憂心忡忡:如果危房改造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得不到有效緩解,這種“遊擊學校”將造成嚴重的後果。
原有“危房”被拆除 “遊擊學校”露天上課
據安徽省教育廳提供的情況,截止去年底,安徽省農村中小學共有D類危房(屬於必須停用或封閉、拆除重建的房屋)302.2萬平方米,另有70萬平方米已拆除待建,這些危房共涉及中小學在校生100萬人左右,佔全省農村中小學在校生的14%左右。由於國家明令禁止使用這些危房,從去年開始,安徽省大部分原在D類危房中上課的學生已經陸續撤出來,有的轉移到公房、民房,有的臨時搭蓋的庵棚中上課,有的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或拿不出租金的學校只得露天上課,大量無固定場所的“遊擊學校”隨之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僅安徽省阜陽市在去年冬天就有108個學校、352個班級的2萬多名學生在露天或庵棚中上課。這種情況目前仍然大量存在。
在通往蒙城縣呂望鄉王寨小學的路上,記者遠遠地就看到約100名的小學生正在露天上課。在學生“方陣”背後數米之外,就是幾堆草垛和大片的莊稼地。校長王文道告訴記者,這個學校原來的10間校舍都是1974年蓋起來的,都屬D類危房,去年不得不按規定搬出來。但到現在為止,全校5個班中仍有兩個班108名學生沒有找到合適的民房或公房作教室,只好辦起“露天學堂”。臨泉縣迎仙鎮教育辦公室副主任常金銳則介紹説,該鎮有6所小學存在D類危房,涉及學生2200多人,目前除了3所學校的學生目前已全部分散到民宅、敬老院或村部上課,另外3所學校不得不另想辦法。其中的淺常灣小學有一半教室屬D類危房,因找不到合適的教室,只有將原來6個教室的學生硬塞到3個教室裏上課。據當地教育部門提供的數字,目前蒙城縣至少還有1000多名學生在露天裏上課,臨泉縣沒有固定場所的學生達6000-7000人。
資金不足困擾危房改造
記者調查中了解到,危改資金嚴重不足已成為困擾危房改造最大的難題。安徽省臨泉縣教委主任劉景介紹説,該縣農村中小學目前共有D類危房約9萬平方米,約合2000個教室;按每個教室投入2萬元測算,這些危房全部改造完畢需要資金4000萬元左右。但目前全縣的危房改造資金只有從省裏撥付下來的2200萬元,僅能解決其中54%的危房。這樣,即使到今年下半年危房改造任務基本完成時,全縣仍有4萬多名學生沒有固定教室上課。安徽省蒙城縣教委主任荀鳳鳴告訴記者,由於該縣不屬於國家危改試點地區,上級撥付下來的危改資金則僅有620多萬元,這對全縣農村中小學現有的8萬多平方米D類危房改造任務來説,簡直是杯水車薪。
危房改造資金嚴重不足,首先是因為安徽省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後,原來的“吃飯靠國家、建設靠附加、維修靠集資”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格局被打破,而新的投入機制暫時又沒有建立起來,資金投入出現“空檔”。據安徽省教育部門提供的情況,稅費改革前,危房改造、校舍修建及改善辦學條件等農村義務教育所需資金,主要靠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在1994-1998年間,安徽省這兩項資金每年均有11億元左右,約佔同期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總量的30%。稅費改革後,全部取消了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這部分投入按政策規定改由同級財政承擔,但就全省的實際執行情況看,財政投入遠遠不能補償已取消項目的投入份額。按可比口徑算,安徽省稅費改革後的2000年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預算內投入增加了2.65億元,加上社會捐資、專項資金以及上年尾欠的教育費附加收入約2.53億元,總計5.18億元,和稅改的平均每年11億元相比,相差5.82億元。
其次是市、縣兩級財政困窘,無力對危改資金進行配套。安徽省去年啟動危房改造工程時,要求市、縣政府按省級專款1:1的比例落實配套資金,計劃在“十五”期間籌集資金20億元(其中省級10億元,市、縣共同配套10億元),力爭3年內全部消除全省400多萬平方米D類危房。但實施中大部分市、縣兩級無力進行配套,特別是縣級,許多地方為“保吃飯”已經非常吃力。據安徽省教育廳去年底調查,農村教師工資自去年上劃到縣級發放後,全省100多全縣(市、區)中只有12個財力較好的縣和城市郊區發放了全額工資,其他地方的農村教師只能拿到部分工資,財政已經拿不出多餘資金投入到危房改造。記者在臨泉縣調查時了解到,這個縣僅全縣教師工資(按四項工資計算),每年缺口達3298萬元;而臨泉縣所在的阜陽市,市本級財政連發工資都要向縣裏借錢,也沒有多餘資金投向危房改造。
臨泉縣教委主任劉景等基層幹部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一方面現有危改資金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新的危房又在不斷增加,這種情況如不能有效緩解,“遊擊學校”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存在。劉景介紹説,農村中小學由於無錢進行日常管理維護、建築質量原本較差等原因,往往一場大雨就能讓教室變成危房。去年6月份他們組織了一次危房調查,當時的譚棚鎮閆莊小學等54所學校均無危房,到今年2月份再復查時就全部出現了D類危房。據安徽省教育廳測算,安徽省每年新增農村中小學危房約達100萬平方米。
記者調查中了解到,由於資金嚴重不足,許多地方不得不想辦法從農民手中籌集資金,不少基層幹部擔心由此對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形成衝擊。蒙城縣從去年至今為改造3萬多平方米D類危房,已投入資金1600多萬元,除了省裏下撥的620多萬元資金(包括中央及省級資金),其餘1000多萬元基本上是農民投入的。讓人憂慮的是,有的村和學校已經開始為危房改造增加新債務。蒙城縣三義鎮曹湖村黨支部副書記趙從龍告訴記者,曹湖小學目前的5個教室全部是這次危房改造中新建的,村裏為讓項目啟動起來,已經貸了3萬元預先墊付。但這個改造工程總造價近10萬元,縣裏只能補助5萬元,其餘資金只能靠村裏展開“一事一議“進行籌集,至於最後能籌到多少錢,他心裏並沒有底,已經形成的債務只有村裏先背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