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技新聞


科學架造漢語之橋  
08月04日 15:19

    “剛學中文的時候真的覺得很不容易。漢字寫起來很美,但是難記,橫、豎、撇、捺,感覺像畫畫;漢語説起來很好聽,但是不容易掌握,抑揚頓挫,像是唱歌,語法就更難了。”阿爾巴尼亞留學生唐尼用流利的中文描述初學漢語時的感受。

    近年來,隨著“漢語熱”的不斷升溫,海外85個國家的2100所大學開設有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人數有近2500萬人,各國開設漢語課程的中、小學和各種形式的漢語培訓也越來越多。但是,漢字難學、漢語難學,成為很多初學者的共同感受。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呂必松認為,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問題不在於漢語本身,而在於教學不得法,沒有找到一條符合漢語、漢字特點的教學路子。

    漢語之橋,如何架造?中國有關部門正努力採取措施,漢語教學專家和漢學家們在不斷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正在舉行的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位架設漢語之橋的“工程師”們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構想。

    當前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教什麼、怎麼教?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郭振華教授認為,對外漢語教學要達到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使用漢語從事交際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造使用語言的環境,把漢語當作交際工具來教。中國人民大學對外語言文化學院院長李泉指出,“以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填鴨”式的滿堂灌使學生很少有實踐的機會,只有樹立以學生為主、以學為主的觀念,才可能找準第二語言教學的路子。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院長石鋒指出,要特別注意引導漢語初學者産生學習的興趣,避免他們對漢語學習産生心理壓力和畏難情緒,比如給他們講解漢字是如何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他們就會覺得漢字其實並不難學,一些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也可以引入課堂。

    一些專家認為,現階段對外漢語教材的老化過時和針對性不足,已經成為制約中文教學發展的瓶頸。目前給日本、韓國等母語非英語的外國學生編寫的漢語教材不足。一些教材對外國學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生活環境考慮得不夠,符合外國學生學習規律、適合於不同學習階段的針對性強的教材也不能滿足需求。有的教材文學作品過多、過舊,學生反映想學和急於學的學不到,而課上費時費力學的,像“典質”、“勾留”、“勤謹”等詞語,離現實生活太遠,學了以後基本用不上。

    漢語水平考試(HSK)10年來為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一些專家建議對它進行適當調整,使它與時俱進。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竟成建議HSK開設口語考試,及時更新題庫,並根據考生不同實際需要區分類別。他提出,目前HSK的考生中,來華工作人員及其家屬、國外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以及國外對漢語和漢文化感興趣的各界人士越來越多,這些人更注重“能説會道”,而“讀書看報”的要求則在其次。日本大學副校長輿水優建議加強HSK與國外漢語機構的合作。(呂諾)



責編:宋璐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