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技新聞


【教育】 “中國製造”陷入“瓶頸”  
08月01日 15:03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我國製造業雖已名列世界第四,但總體規模僅相當於一些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承接的基本上是國際分工中的勞動密集部分,增值有限,效益較低……

    這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同樣的配件,國內企業組裝的手錶卻達不到瑞士産品的質量;國內組裝的汽車與原裝車還是有差距……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大勢前,這種差距向我們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中國製造”,誰來升級?

    “製造問題”影響火箭發射

    近日在京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有兩個故事引起代表們的極大興趣:我國的火箭技術是世界一流的,但20世紀90年代幾次發射失敗,主要原因不是設計問題,而是製造問題。原來是火箭發動機的焊接點承受不了上天后的高壓,是技師研究解決了這個難題,從而保證了衛星成功上天。我國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研製成功是世界級尖端技術的突破,其譜儀線圈為世界最大的線圈之一,在許多科研單位無法製作的情況下,也是由工人技師大膽創新,在短時間內將其製作成功的。

    以上的故事提醒我們: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離不開一大批高素質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同樣離不開千百萬應用型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操作型的技術工人。

    “有米”難尋“巧婦”

    我們自豪,在一些尖端産業領域,我們有著傑出的技工。但我們的自豪僅限于不多的領域,因為我們不能不面對一個現實:“中國製造”,缺乏大批的升級者。

    杭州汽輪機廠需要260名數控技工,參加十多場招聘會,月薪提到6000元,還招不到合適人選……這種現象在全國屢見不鮮。當我們滿懷信心地突破了企業競爭發展的一個“瓶頸”——引進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卻又深深地陷入另一個“瓶頸”——誰來合格地運用這些技術和設備。

    顯然,許多企業競爭面臨的難題已經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是“有米”難尋“巧婦”!這決不是危言聳聽:據會議介紹,目前全國僅數控機床的操作工就短缺60萬人。我國高級技工佔技工總數的比例只有3.5%,與發達國家40%的比例相差甚遠。武漢、太原、瀋陽、重慶等産業工人集中的城市,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技工“斷層”現象。廣州對80家企業的專項調查表明,真正受過正規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技術工人只有27.7%。上海最近做的一項職工素質調查顯示:高級技工僅佔0.9%,中級技工佔45%,這很難適應上海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樣,在我國各類企業中,大批新增勞動力未經任何職業教育和培訓就上崗操作,這部分人要佔到新增勞動力總數的30%。

    十九年投入近十億元

    我國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19年間對職業教育的投入累計達9.7億元。

    來自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消息説,從1983年起到2000年,中央財政每年設立5000萬元職業教育專款。2001年還加大投入,將職業教育專款增到7000萬元。為支持職業教育的改革,從1999年起中央財政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專項資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用於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等開拓性項目。到2002年,這一項資金累計已達2.35億元。

    職教體系框架已經形成 各級各類學校培養5千多萬畢業生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已經形成。迄今我國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共培養了5000多萬名畢業生,城鄉勞動者13億人次接受各種形式的培訓。

    我國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又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並舉的職業教育體系框架。2001年,全國初等職業學校有在校生8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有在校生1164萬人,比1980年增長了4倍多。高等職業教育也有了很大發展,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達386所,在校生72萬人,比1985年增長了11倍。(尹鴻祝 李術峰)



責編:曲歌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