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高考結束後,考生多根據考分和老師、家長們的建議填報志願。而今年海南的一些考生沒有把詢問的眼光投向家長或老師,而是轉向了心理醫生,請心理醫生幫忙填報志願。
7月9日上午,海口一中考生小良在其母的陪同下來到海南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想進行一番心理測試,按自己的性格報考適合的專業。
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小良進行了“心理(個性)調查”、“氣質調查”、“心理衛生自評量表”、“職業選擇與性格類型調查”等心理測試和評估。測試結果顯示,小良的性格優勢是樂觀、寬容,社交能力強,敏感且具有較強的觀察力。根據小良的性格特點,心理醫生給他作出了一番分析性建議,認為小良適合現實型和社會型、具有明確要求、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能按一定程序進行工作的專業,如經濟類、計算機等,也可考慮選擇直接為他人服務、與他人建立和發展各種關係的專業,如教育、醫療等。
據了解,過去高考的考生們多根據父母、老師和社會發展動態填報志願。父母喜歡哪門專業,或認為時下什麼專業最熱門、最有前途,自己就報哪門專業。再者就是聽取老師的建議,什麼專業“報中率”高,什麼專業適合發展,什麼學校的專業最好,就報哪個學校。而自己真正的意願,卻被無聲地放在了被遺忘的“替補”位置。如今,通過系統的心理測試來選擇自己所適合的專業,是海南今年高考後悄然涌起的新現象。
海南學生已越來越重視自我個性發展,關注“我喜歡學什麼、適合做什麼”,而非“社會需要什麼人才,我就學什麼專業”,不再盲目地跟從社會潮流。(蘇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