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周國知精神的內涵、特徵與意義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0日 03:20)
馮 桂 林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正當全黨深入貫徹學習胡錦濤總書記關於"我們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必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重要思想之際,我省恩施州宣恩縣椿木營鄉優秀民政幹部周國知同志以他的模範事跡為我們樹立了這樣一個好榜樣。雖然他累倒在"消茅"工作崗位上,以身殉職,但他留給我們的舍小家顧大家,舍自己為他人的獻身精神;大公無私,一塵不染,克己為民,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不畏艱辛,甘於奉獻,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顧全大局,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立足本職,努力工作的當代復轉軍人形象;卻永遠教育、激勵和鼓舞著我們。他的獻身精神、高尚情操、優良作風和復轉軍人形象,凝聚成了崇高的"國知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又一次引發了人們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今天,我們學習周國知同志的先進事跡,就要深入探討"國知精神"的成因與特點,深入領會學習、繼承"國知精神"的價值和意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作到大力宣傳和弘揚"國知精神"。
一、"國知精神"的形成包含有十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國知精神"的形成並非偶然。這是他在42年的人生旅途、特別是20年的工作歷程中,在各級黨組織的培育下,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自己主觀世界的結果,是他自覺接受市場經濟的洗禮而達到的一種崇高精神境界。其內容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1、自覺的公僕意識。毛主席很早以前就説過"我們一切工作幹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這一思想一直是我們黨加強幹部隊伍思想作風建設的指導原則。因為,這是黨的性質所決定的,也是黨的宗旨所在。這就是我們的公僕職責。然而,黨的規定、幹部的職責,必須內化為每個黨員、特別是黨的幹部的自覺意識,才能充分發揮作為一名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這裡,周國知同志為我們樹立了好榜樣。在他的工作經歷中,先後有過4次職務變動,既有升有降,也有橫向調動,但無論在哪種情況下,他對群眾的愛心、對工作的熱心、對事業的誠心、對解決問題的耐心都沒有變;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求真務實,情繫於民的本色都沒有變;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作出了全心的奉獻,取得了一流的成績,贏得了群眾的愛戴。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有著一種自覺的公僕意識。在他的心目中,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是履行公僕職責的崗位,都是為人民服務的過程。工作崗位可以有不同,但公僕的性質卻是一樣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自覺的公僕意識,他才作到了20年如一日"舍小家,顧大家;舍自己,為他人"的難能奉獻。
2、神聖的責任意識。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一代共産黨人都有著自己的神聖使命,有著黨所規定的奮鬥目標,這種目標就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只有當我們全黨一心,每個人都出色履行自己的神聖職責時,黨在每個階段的奮鬥目標才能得以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奮鬥目標是什麼?對此,胡錦濤同志精闢地概括為"以興國為己任,以富民為目標"。縱觀周國知同志的一生,可以説是時時、處處以興國富民為目標,努力實踐黨員幹部神聖職責的一生。當鄉長,他帶領全鄉人民發展經濟,深山致富,解決了鄉親們多年來未能解決的溫飽問題;改任計劃生育辦主任,他把計劃生育這個被人們稱之為"天下第一難"的事情,料理的上下滿意,年年達標,讓育齡夫婦心情舒暢地接受節余措施;改任民政辦主任後,他又以自己的出色業績被人們稱為"貼心民政"。就這樣,在他所經歷的每一個工作崗位上,都始終牢記奮鬥目標,不辱使命,不斷深化和昇華著自己對黨員幹部職責這一神聖使命的理解和詮釋。
3、嚴格的自律意識。
自律是每個共産黨員應有的思想方法和道德情操,也是黨的事業發展對我們提出的必然要求。特別是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撞擊,搞好自律就要像胡錦濤同志所要求的那樣,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真正經受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永葆共産黨人和人民公僕的革命本色。國知同志正是由於常懷律己之心,因此,他才作到了20年如一日永葆革命本色。周國知同志儘管身在基層,但他所分管的工作都有職有權,可他從未利用手中的職權為自己謀取私利。他常説,自己是大山的兒子,是農民的後代,他決不能愧對生養自己的父老鄉親,決不能愧對生於斯,長于斯的故鄉熱土。這種唸唸不忘的為民情結,為他的自律意識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踐行,又使他的為民情結上升到了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正是這種自律意識,使我們找到了周國知同志常懷律己之心,永葆革命本色的不竭動力。
4、堅定的奮鬥意識。
周國知的事跡告訴我們,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所留下的光輝業績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因為,每一次的職務變動不僅是對他政治、思想素質的考驗,同時也是工作能力的挑戰。而在每一次新的挑戰面前,他都交出了一份令組織、同事和鄉親們非常滿意的答卷。這就是奮鬥。因為他並不是沒有困難和苦衷,癌症早在他病逝的兩年前就侵入了肌體,他不僅要承受著病痛的折磨,而且還要承受高寒山區艱苦工作環境的壓力,在如此嚴峻的雙重磨難下,沒有奮鬥意識能行嗎?顯然,這種奮鬥不僅是因為鄂西南高寒山區艱苦自然環境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黨的幹部為實現黨的興國富民目標而必須具有的意志和情操。從這個意義上講,奮鬥意識如同公僕意識、責任意識、自律意識一樣,它是共産黨人所必須具有的行為方式和精神品質。
二、"國知精神"的形成具有鮮明而生動的內容特徵
"國知精神"不僅有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而且還有著鮮明、生動的內容特徵。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形成,反映著時代的精神與風貌。
1、"國知精神"的時代性。"國知精神"的時代性特點在於,它回答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基層幹部如何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如何才能與時俱進,作一個符合時代需要的優秀幹部等重大問題。眾所週知,我國當前社會發展中的最大問題仍然是日益增長的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和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我們的最大任務仍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按照科學的發展觀,最終實現興國富民的偉大目標。因此,我們的各級幹部都應當成為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能手;都應當努力提高自己組織和發展經濟的素質與水平,提高自己領導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能力與信心。周國知雖然身居深山,但他牢記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發展方略,因此,他在自己所經歷過的每個崗位上,都能認真堅持求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之真,務艱苦奮鬥、發展人民利益之實。為此,他從調查研究入手,狠抓鄉辦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引進地膜覆蓋,積極推廣科技興農;因地制宜,多种經營,辦起了高山林藥場,等等。正是這些重大舉措,解決了當地農民的溫飽問題。不僅如此,他還非常注重經濟發展中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當人們把"貼心民政"的由衷稱讚贈予他時,當人們在他的啟迪下心情舒暢地去採取節育措施時,這些業績的取得不都是滲透著他三個文明一起抓的心血嗎?周國知正是站在時代發展的起點上,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素質,創造了引領時代精神的國知事跡。
2、"國知精神"的震撼性。周國知生前雖然沒有作出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凡是看過他的事跡報道,或聆聽過他的事跡報告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無不為他的英年早逝而嘆息。毛主席説:"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的有益於廣大群眾,一貫的有益於青年,一貫的有益於革命,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呵!"周國知就是這樣一個一輩子做好事,一輩子艱苦奮鬥的人。他的英雄事跡不僅傳遍了鄂西南的村村寨寨,而且傳遍了荊楚大地,震撼了人們的心靈。這種震撼,既源於對他面對手中每年握有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元全鄉救助經費,而自家經濟拮據卻不謀絲毫私利的清正廉潔精神的由衷敬佩,也源於對他面對職務從升到降,仍能以一個最普通的基層幹部身份紮根高寒山區,終生奮鬥直至獻出寶貴生命的崇高思想境界的內心讚嘆,更源於對他面對群眾困難,急人所急,幫人所需,情真意切的心繫於民高尚情操的無比敬仰。他的動人事跡帶給人們的不僅是感動,而且還有啟迪和思索。它使更多的人對他的人生價值和信念産生了共鳴。在平凡中孕育偉大,在一生中默默奉獻,這正是"國知精神"震撼於人們心靈的根本所在。
3、"國知精神"的崇高性。崇高作為人們對觀念形態的評價標準,它不僅反映著被評價者思想意識的遠見卓識,而且更標誌著其品德和精神境界所由達到的水平,這就是一生奮鬥,志在為民,公而忘私,捨己為人的精神品質。周國知同志的一生看似平凡,但這些平凡工作的深處都凝聚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深深的愛民之心和遠大的理想抱負。他的愛民之心就是樂民之樂,憂民之憂,誠心為民,化解難題;他的遠大理想就是深山治窮,建設小康。這種情繫於民,以民為本的思想隨著他工作閱歷的增長而達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正由於此,面對困難,他總是沉著應對;面對成績,他總是非常冷靜;面對工作,他總是恪盡職守;面對群眾,他總是充滿耐心;面對未來,他總是信心十足。事實上,正是這種世世代代、千千萬萬人的崇高境界,構築了中華民族的不朽精神和偉大意志,從而使得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奮鬥不止,不斷繁榮,不斷昌盛。當這種民族精神引入我們黨的思想建設領域時,不僅更為有效地提升了黨員素質,增強了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而且極大的促進了黨的事業的向前發展,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正是這種思想境界的崇高性,使周國知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實現了不平凡的人生價值。
4、"國知精神"的代表性。一般來説,一定時代社會先進人物的精神既屬於它自身,又屬於整個社會。它是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眾多先進人物思想和事跡的集大成者;是一定時代、一定區域內社會先進人物的傑出代表。"國知精神"也是如此,作為共産黨員,周國知出色履行了黨員的職責,他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展示了新時期共産黨員的精神風貌;作為基層幹部,他牢記自己的崗位職責,求真務實,情繫於民,勇於開拓,樂於奉獻,以驕人的工作業績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真正的公僕形象;作為復轉軍人,他不畏艱辛,艱苦奮鬥,心懷開闊,胸襟坦蕩,擁政愛民,顧全大局,以自己的無私奉獻保持了人民子弟兵的光榮本色。而且,在周國知的周圍,還有著許多的先進群體和先進人物,正是這些群體和個人所共同營造的工作氛圍,為"國知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土壤和營養。從這個意義上説,"國知精神"也是這些群體和個人中先進事跡的傑出代表。周國知同志42年的生命歷程雖然短暫,但由於他融入時代,融入集體,融入廣大人民群眾之中,他的精神代表了社會的進步與追求,因此,他的生命價值是永恒的。
三、學習和弘揚"國知精神"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由於"國知精神"的産生以改革開放為背景,展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優秀基層幹部的成長歷程,因此,學習和弘揚"國知精神"在當前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國知精神"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這就是,只有求真務實才能作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由於"國知精神"體現在周國知同志參加工作20年來一以貫之的模範為民實踐之中,體現在他一生執政為民的光輝業績之中,體現在他一生真誠為民服務的崇高境界之中。因此,它在本質上可以概括為"求真務實"四個字,即他一生"求"的是民本之"真","務"的是為民之"實"。正是由於他胸懷求真務實之志,恪守求真務實之責,因此,他每到一個工作崗位,都能很快進入角色,很快抓住問題,並腳踏實地的認真解決問題,不斷打開新的工作局面。在這裡,如果沒有求真務實的精神狀態,沒有求真務實的思想方法,沒有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就不會取得如此顯著的工作成效。應當看到,求真務實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産黨人應當具備的政治品格。周國知身處高寒山區,生活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然而,他牢記求真務實的神聖責任,立足大山,情繫於民,每到一個崗位都能創出一流的業績,為我們樹立了求真務實的好榜樣,他的經驗難道不值得我們認真吸取嗎?
2、"國知精神"為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這就是,只有心繫於民才能完成興國富民的歷史使命。周國知的動人事跡不可勝數,然而,沒有一件不是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連。正是由於他的愛民之情至深、至切,因此,凡是他分管的工作,大家都放心;困難群眾看到他就有信心。正因此,當聽説他病危住院的消息後,許多村民顧不得回家就從田裏跑到醫院去看望他們離不開的周主任;也正因此,在他病逝後安葬前的守靈之夜,人們從幾十里、上百里外的山村,冒著風雨,踏著泥濘,舉著火把來到周家,通宵佇立為他"送行"。數百名鄉親、同事自發地集聚到一起為一個人守靈,這在世代寂寞的大山裏實在是史無前例。國知的事跡再一次證明,誰真正作到了情繫於民,誰就能真正贏得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這對於那些喜好"政績工程",而無視群眾生活困難的人,無異於一副清醒劑。以民為本,是我們黨實現興國富民偉大目標的立足點。對於共産黨人來説,除了群眾利益,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胡錦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時引用了"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一句古語,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要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慮,親民之所愛,為民之所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辜負歷史所賦予的神聖使命。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
3、"國知精神"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境界,這就是,只有樂於奉獻才能"求真務實",只有樂於奉獻,才能"情繫於民"。奉獻是我們共産黨人的思想品質。服務於民,奉獻於民,是我們黨的宗旨所在。應當説,我們所強調的求真務實、情繫於民正是以奉獻為基礎的。沒有奉獻精神,就不可能作到求真務實和情繫於民。因為求真務實、情繫於民的過程是艱苦工作的過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過程。特別是許多群眾工作,如果不是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就很難作到"知民所想,察民所慮,親民所愛,為民所需"。因此,奉獻精神實際上是我們求真務實、情繫於民的基礎和支柱。反過來,求真務實、情繫於民的過程又不斷提升著我們的奉獻境界。因為對於人民群眾來説,我們的求真務實就是要求其歷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務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實。在這裡,如果沒有"親民之所愛"的情繫於民精神,就很難作到真正的求真務實,從而也就不會有無私的奉獻。換言之,我們的求真務實過程越徹底,情繫於民的意識越自覺,則無私奉獻的精神越堅定、境界越高尚。周國知的事跡再一次證明,當一個人真正遵從求真務實、情繫於民的工作準則時,則他的奉獻精神將會迸發出巨大的物質力量,我們的事業所需要的不正是這種奉獻精神嗎?
(作者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責編:劉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