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反思:在校大學生的從軍熱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23日 13:58)
2001年9月5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修改公佈了新的《徵兵工作條例》,其中第五章第二十五條規定:“依法可以緩徵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學校就學的學生,本人自願應徵並且符合條件的,可以批准服現役,原就讀學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留其學籍,退伍後準其複學”。徵兵工作剛一開始,南京市白下區人武部在金陵職業大學舉行的2001度徵兵諮詢活動就吸引了近800名莘莘學子。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眾多大學生志願投筆從戎呢?
學生:叫我如何不從軍
筆者在現場對來參加徵兵活動的120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他們在“本人大學階段是否願意服現役”一欄上,全都填寫“願意”。其中,有一名叫王慶非的同學還寫上了他從軍的原因:“軍營對我始終有一種崇高感。我在地方大學讀書,惰性太強,年輕人要到部隊去接受鍛鍊,那樣才會更加充實。”
一位姓張的同學更是滿懷激情地説:“我們國家的軍隊太需要大發展了,我本想上完大學才去當兵的,現在等不及了。我們每一位年輕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都有為國防建設作貢獻的義務。”
有的卻也無奈。出生在軍人之家的張同學説:“我從軍完全是難違父母之命。他們在部隊幹了一輩子,認為比較熟悉部隊,總希望子女也穿軍裝。我是在為他們的理想而當兵。不過,也沒什麼不好的。眾望所歸嘛!”
在金陵職大的徵兵活動中,筆者隨機抽出一張報名錶,發現在27人中有19人是非城鎮戶口,而秘書專業的學生竟有15人。
一位秘書專業的男同學坦然地説:“秘書專業對男同胞來説沒什麼發展潛力。軍營才是男子漢施展才華的天地,我想通過參軍尋找新的機會,改變一下命運。”來自農村的小陳説:“現在部隊待遇提高了,我參軍是想為家庭減輕一些困難。另一方面,在城市複雜的社會關係漩渦中,農家子弟要想找個穩定的工作,希望實在太渺茫。”
家長:問耕耘也問收穫
在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徵兵現場,家住南京市下關區的陳先生説:“我們家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可我們作家長的總覺得孩子缺乏一些吃苦精神,缺少一點軍人的陽剛氣。所以,我們希望孩子從軍能變得堅韌些,以適應社會需要。”
下崗職工張女士對我們説:“我們尊重孩子當兵的選擇。在經歷了父母雙雙下崗的打擊後,我已明顯感到兒子長大了。他有權利選擇他要走的路,我們也支持他,相信他。”
面對城市家長,農村家長則顯得更加現實。王老伯早早地從家裏趕來勸兒子趁早報名:“農村孩子能上大學太不容易了,但要是能在部隊裏上大學則更好,這樣,我們的日子就好過得多了!”
部隊:好鋼還需淬火
在國防建設急需專業化人才的今天,大學生步入軍營必將成為部隊建設關注的焦點。南京軍分區政委尹祖文滿懷信心地告訴筆者:“大學生參軍為部隊科技強軍、質量建軍注入了新的活力。部隊一定會不拘一格選人才,用其所長,把大學生們放到最適合發揮他們優勢的崗位上。”
正在南京政治學院參加全軍宣傳科處長培訓的同志們中肯地説:“每一個帶兵人都應該給大學生一個平等吃苦的機會,決不能因為大學生本身的特殊性而賦予他們‘特殊兵’的待遇。不僅如此,我們還要積極地引導和糾正他們入伍動機中存在的問題,使他們在軍營的大集體中百煉成鋼!”
一些在基層工作多年的政工幹部提醒大學生兵:“部隊是一個講求高度統一的集體,如果你們自恃在知識佔有量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方面有較強能力,而忽略自身全面發展和個人素質的培養,那麼必將被部隊所淘汰。”
專家:讓我歡喜讓我憂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朱力教授興奮地告訴我們:“隨著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更新和就業觀念的多元化,大學生從軍的目的已經不再簡單是為培養自身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更多的是關注自我發展空間,要求展示自我價值;而近年軍隊恰好為大學生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廣闊的舞臺。”
南京大學新聞系潘知常教授説:“由於軍隊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過去部隊對戰士的體力要求已經演變成現在對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人才的迫切需要。另外,軍人的社會形象、社會地位的不斷提升在大學生心目中已佔有一席之地,因此大學生從軍熱也在情理之中。”
軍事社會學專家許祥文教授告訴我們:“據了解,大學生參軍在一些名牌大學並沒有火起來。究其原因主要是軍事職業在我們的青年一代中沒有産生巨大的吸引力。名牌大學的學生們有廣闊的就業選擇空間,他們多將目標鎖定在出國留學和外企發展上,可以看出軍事職業的誘惑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這也是改善我國兵員結構的重要途徑。”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11月27日第十版)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