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04日 05:3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消息:新年的鐘聲餘音裊裊,“十一五”建設的大幕已經拉開。作為“十一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健起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共産黨的文件中。但是,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重大歷史任務提出來,卻有著全新的時代背景和更加深刻的內涵。
建設什麼樣的新農村?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用“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勾勒出一個輪廓,即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進步。它清楚地傳遞出這樣的信息: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蓋新房、建新村,而是要使農村的生産、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得到比較明顯的改善。
近幾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較快的速度。但是,與整個國家的快速發展比,與城市面貌的日新月異比,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農民就業門路窄,收入增長困難,生活改善緩慢。發達地區的城市三兩年就煥然一新,一些欠發達地區的鄉村卻是十年八年面貌依然。難怪有的外國人感嘆:到中國的一些大都市,仿佛身處歐洲;去中國的邊遠農村,又像是到了非洲。事實上,不用走得太遠,在一些省會城市的城鄉接合部,就可以看到刺眼的反差!
反差背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更是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分配的嚴重失衡:農村居民佔全國人口近60%,卻僅僅佔有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農村中學生是城市中學生的4倍,享受到的國家中學教育經費卻不到40%。近兩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惠農政策,糧食生産出現重大轉機,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好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農業基礎脆弱、農村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面積大,人口多,基礎差。農業不發達,國家糧食安全就沒有穩定的保障;農民手頭不寬余,國內市場就難以長盛不衰,經濟發展就缺乏持久的動力;農村不繁榮,全社會的安定和諧就無法真正實現。歸根結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絕不可能繞過農村問題。
現在,中國已經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解決農村問題的能力,加快改變農村面貌的時機已經成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下,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把工作重心、社會資源更多地轉向農村,多予、少取、放活,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調整城鄉關係,縮小城鄉差別,讓全體人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作者:江夏)
責編:劉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