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傳媒鏈結 > 正文

【中國青年報】從房價看地方與中央政府的博弈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1日 12:08)

  “對住房價格上漲過快、控制措施不力,造成當地房地産市場大起大落,影響經濟穩定運行和社會發展的地區,要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國務院在3月底下達的《關於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中這樣表述。在一系列市場化的調節手段不甚奏效以後,中央政府不得不祭出行政調控的“法寶”。

  行政調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效,這是個值得懷疑的命題。筆者以為,房價問題反映了地方與中央政府的財政博弈。

  在過去統收統支的稅制下,高度集中的財政體制使地方政府在政策方面也高度依賴中央政府。然而,上個世紀80年代實行分稅制改革以後,地方政府在稅收上相應地有了自己的利益。分稅制一方面賦予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激勵性動力,另一方面也賦予了地方與中央政府博弈的力量。

  在這樣的財政背景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是如何在房地産市場中“翻雲覆雨”的。新華社3月16日曾經發過題為《“有形之手”豈能如此“操盤”》的評論:一家房地産公司的老闆報料,某些城市房地産價格的過快增長是政府“操盤”的結果。因為賣地越多,政府“手頭”越活;價格越高,收益越多。有個別城市為了抬高出讓土地的價格,甚至特意請人當“託兒”,與外地投標企業競價。

  一些地方政府和中央的目標函數並不總是一致。在好多地方,財政收入和政府的土地收入幾乎相當,提高土地價格,地方的財政收入自然也可以水漲船高。此外,房價上漲下的房地産業是經濟增長的一部分,對GDP增長的拉動巨大,這是政府官員政績方面的動力。

  而中央政府呢,“讓百姓安居樂業是中國政府一以貫之的主張和行動方向,無論是以前的福利分房,還是到如今的要求加緊建設經濟適用房、安居房,都是圍繞一個目標:讓百姓能擁有一片自己的天地。”也就是説,它更期待的是一個和諧的房地産市場和一個和諧的社會。一些地方政府無視中央的有關規定和宏觀調控措施,按照自身的短期利益去規劃房地産市場。這樣的結果,不僅使廣大群眾的利益受損,也使整個房地産市場面臨崩盤的危險。

  對房價的變化,中央政府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但中央政府採用什麼調控措施卻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地方政府。之前的調控土地供應,優化住房結構,以及相應的稅收、金融等經濟手段,中央政府都是想以此來確保房價與居民可支配的收入保持合適的比例。這些措施現在看來並沒有太好的效果。

  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宏觀政策上面故意緩半拍,或者乾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早在去年4月,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談到宏觀調控時就表示,“地方不要和中央博弈,否則會導致更強硬措施,對大家都不好”。房價問責制度的出臺,也正應了她這句話。(彭興庭)

責編:李莽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