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品味“鳥巢”中糾結的奧運情結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06日 15:39)
2008年奧運會主體育場——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工地暫停施工,等待更為節儉、安全方案的消息,引起輿論的普遍好評。看來,“節儉辦奧運”可謂深得民意。但好評也伴有一些反思和質疑的聲音,比如8月5日《燕趙都市報》有評論發問道:“當初奧運會場館徵集方案時,為何沒能通盤考慮到‘節儉辦奧運’呢?是沒有考慮,還是沒有考慮週全?”——這句反問,極有力度,極耐琢磨。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是啊,投資如此之巨、用途如此之要的一項工程,進入施工階段才又決定去掉屋頂,無論怎麼説,都有些尷尬意味。其實,如果單看媒體披露的調整施工方案的具體理由,讓人覺得似乎有些牽強:除了安全問題外,其他理由並不太顯充分,比如節約問題——據悉去掉屋頂可省下3個億的資金(8月6日《新京報》),但對如此之大的一個項目來説,如此“節儉”的意義是不是很寥寥呢?何況,正如“鳥巢”的業主(國家體育場有限責任公司)所擔心的,沒有屋頂還會對今後的經營産生影響。再比如所謂“片面營造視覺衝擊”的建築美學問題,似乎也已經“不成其為理由”了——雖然調整了方案,但據説“鳥巢”的外觀整體效果並未有多少改變。
那麼,在表面的、具體的原因背後,一定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筆者認為,有關方面對奧運工程做出如此大動作,背後是辦奧運整體思路的巨大調整,拿主會場“開刀”,其實是在顯現一種決心和信心。
故此,這次調整清晰地展現出國人的奧運情結由過熱而理性的嬗變。一直以來,國人多有一種過熱的“奧運情結”,這從人們對奧運金牌的追捧、申奧不成時的懊喪以及申奧成功時的狂歡可以看出。人們之所以熱衷於辦奧運是因為我們總想著在奧運會上證明出更多的東西:如國力的強大、民族的團結、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人民的安居樂業……。我理解,這大概是上世紀60年代“乒乓外交”時代遺留下的一種思維慣性。在這種慣性思維支配下,當然要將奧運會辦得十分完美——筆者認為,這就是“當初奧運會場館徵集方案時,為何沒能通盤考慮到‘節儉辦奧運’”的答案。
但是,對奧運寄予如此厚望,卻是奧運(及體育)的不能承受之重。奧運會場競爭的只是體育,通過體育競爭追求人類和平,叩問人生健康快樂的真諦,雖其部分上已經超出了體育本身的意義,但也絕不是政治或其他什麼的“秀”場。如果説,承辦奧運賽事能有什麼重要的作用,則只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接觸世界,從而帶來一定的發展機會。而除此之外,辦奧運不是一個炫耀的機會,不能用這個機會,試圖證明我們已經強大、已經發達、已經走在世界的前面。
需要説明的是,上世紀60年代我們搞“乒乓外交”,是當時特殊國際環境下的一種舉措。但時過境遷,冷戰時代結束了,封閉及被封閉也基本上不復存在,“經濟”“市場”等成為國際關係中的關鍵詞。此時,將體育回歸遊戲,不再希冀借助體育表達或證明什麼,才是擺脫了“弱國心態”的正常。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將事情做好的原則,我們必須務實,要認識到其實我們還很窮,還有很多更急於用錢的地方:最新統計的數字表明,我國的貧困人口又增加了80萬;多數國企處於改制的重要關口,無可避免地將引起陣痛,造成需要救助的城鎮失業人口的增多;貧困大學生日益增多;西部開發需要錢;希望工程、各式扶貧計劃等毫無“完成歷史使命”的跡象……所以,“節儉辦奧運”不僅是“奧運情結”落地後的理性,還是符合國情的必需。(郭之純)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