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中東的和平出口在哪?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02日 13:28)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來自中東的消息多半都是關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對抗、流血和衝突的。近日,在這種對抗、流血和衝突的同時,巴以雙方的內部都發生了程度不同危機。在巴勒斯坦,不管是“阿克薩烈士旅”成員的“武諫”,還是總理庫賴的“文逼”,矛頭都直接對著資深的反以鬥士阿拉法特;與此同時,在以色列,從加沙地帶到耶路撒冷數萬名以色列人手挽手組成“人鏈”抗議拆除猶太人定居點和從加沙地帶撤軍的單邊行動計劃,矛頭直接對著鎮壓巴勒斯坦人的老手沙龍。不過,比較起來,巴勒斯坦人對阿拉法特不滿是嫌他大權獨攬和任人唯親,而以色列人對沙龍不滿是恨他放棄了自1967年以來從阿拉伯人那裏獲得的“勝利成果”。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如何評價巴以內部的危機姑且放在一邊,有一點卻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這只能使巴以衝突進一步惡化。在對阿拉法特和沙龍的抗議聲中,在以色列軍隊和巴勒斯坦武裝人員流血衝突的槍炮聲中,人們更加迷茫了:中東的和平出口在哪呢?
人們有一百個理由將中東久久不能實現和平歸因于宗教原因,如認為現在的緊張局勢是沙龍冒天下之大不韙闖入巴勒斯坦人的聖地造成的,又如説衝突的根本原因是阿拉伯人佔據了“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土地。其實,看似處於宗教衝突兩方的巴以在宗教上卻有著更多共同點。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崇拜一神,都分享共同的傳説,都敬拜相同的先知和天使,還幾乎有同樣的宗教禁忌。二者的經典中也是互有好感。聖經對外族的描寫一般充滿敵意,但對拜訪所羅門的南阿拉伯的也門女王卻有些敬重。另一方面,伊斯蘭教的聖典可蘭經則稱猶太教徒也是“念天經(指舊約,穆斯林認為是真主傳下)的人”,因而在異教民族裏對他們應格外善待。另外,舊約裏以色列人的先祖亞伯蘭的庶子以實馬利,後來據説就做了阿拉伯人的先人。若是巴以兩個民族都將宗教作為第一位考慮的因素,那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應該親如兄弟才是。
人們有一千個理由將中東久久不能實現和平歸因于巴以在現實利益上衝突。中東畢竟土地有限,為了爭奪寶貴的資源,就是兄弟也得反目了。巴勒斯坦要立國,以色列要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平的方式不行,就訴諸武力。強者動不動就將軍隊開進搞武裝佔領,弱者時不時地搞恐怖襲擊。結果就像兩輛互不相讓的汽車,誰也無法前行。猶太人定居點向巴控區域的滲透招致了巴勒斯坦人的攻擊,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的威脅又造成了以色列政策的強硬。如此反復,形成了一種沒完沒了的以怨報怨的惡性互動。其實,看似勢不兩立的巴以有很強的依賴性。有人説,巴勒斯坦的主要從業人員都在以色列境內打工,進出口的主要通道也是以色列。這也反證了以色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對巴勒斯坦人的依賴。若是巴以兩個民族能考慮到當今世界全球化、一體化的特點,那它們最不該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正在放棄的東西地而爭鬥、流血。
其實,人們應當有一萬個理由將中東久久不能實現和平歸因于巴以雙方內部少數極端主義者。或出於極端的宗教主義態度,或出於狹隘的種族主義偏見,或出於政治上爭權奪利的私心,這些人似乎不希望中東實現和平。所以,每當出現和平的曙光時,他們總是用各種恐怖的黑布將它遮住。他們把歷史發展的不正常狀態當成正常的,當成展示他們自己“才華”的平臺。對他們的私利而言,不用説對手的民族利益,就是本民族的利益都不在話下。從拉賓死在自己同胞的槍下、“阿克薩烈士旅”、“哈馬斯”時常與阿拉法特作對,到目前巴以內部出現針對阿拉法特和沙龍的抗議事件,都説明無論是巴勒斯坦還是以色列,最大的對手實際上都是在它們內部。
所以,中東的和平出口就是巴以雙方自己戰勝自己,拋開傲慢與偏見,放棄流血與衝突,學會寬容與讓渡,做到共處與合作。現在看來,這無疑于天方夜談,可它是中東的唯一和平出口,巴以遲早會從這個口走出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孔寒冰)
責編: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