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格林斯潘表態:人民幣升值無助於解決美就業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4日 06:19)

  人民日報消息:2月11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在國會作證時説,試圖限制中國商品,無助於解決美國的就業問題。格林斯潘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再次對中國問題表態,這對那些吵著要讓人民幣升值的人來説,是再好也不過的一付清醒劑。

   近兩年來,美國經濟一直深受高失業率的折磨,雖然近來不少經濟指標已經達到或超過預期,但就業的前景仍並不明朗。一些行業的就業者面臨的失業壓力越來越大,自然就會對市場上中國産品越來越多和美國企業向中國轉移産生看法,以為是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有些專家、政治家也為了某種需要而借機做文章,就好像只要人民幣升值,限制了中國的出口,美國的失業問題就會解決。針對這種説法,格林斯潘明確指出,這不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一個國際競爭的基本問題。格氏的意思其實很清楚,造成就業機會減少的因素不是中國,而是全球化競爭的無形之手。

  按照美國經濟研究機構的“標準算法”,這一輪經濟衰退應該是到2001年11月就畫上了休止符。從那時起,美國經濟開始由低谷回升。到了2003年底,在復蘇了兩年之後,就業的機會卻減少了大約70多萬個。美國出現了“失業型復蘇”的新經濟現象,其主要原因在於,不少企業是通過消化前兩年的技術積累和生産外移而提高收益的。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減少僱員,製造業尤其如此。

  實際上,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已經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美國經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起步復蘇的。數據最能説明問題,從1995到2001年,美國勞動生産率年均增長2%,而歐盟只有1.3%。伴隨著復蘇的開始,美國的生産率大幅提升,2002年達到了4.8%。

  多少年來,美國企業的優勢就在於能先人一步開始調整。而調整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讓更少的人能做更多的事。對一些製造業的企業來説,這就意味著要麼是把工廠遷移到勞動力價格較低的國家,要麼是將工作外移給更便宜的勞動者。中國之所以會成為美國製造業外移的目的地之一,主要因為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且投資環境也比較好。所以格林斯潘才會強調,人民幣升值後可能使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紡織品和其他商品減少,但這不會促進美國的紡織品生産,因為美國從亞洲其他低工資國家進口紡織品以取代中國紡織品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有得有失的過程。即便美國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也要為經濟全球化作出一定的付出,沒有付出就不可能獲取。用歷史的眼光看,用遏制別人的發展來保住自己的地盤,既是短視的也是做不到的。對美國來説,據説在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字典中,今天美國的工作名稱有一半都查不到。對於如何解決失業問題,格林斯潘也説過這樣一段話:抬高貿易壁壘根本無助於解決失業問題。阻擋外國産品進入美國,只會降低美國資本和勞力資源的利用效率,並造成國內生活水平整體下降。而解決全球競爭造成的失業問題,需要為失業者提供再就業培訓,而不是設置壁壘。

  美國經濟學家羅奇認為,美國今天面臨的挑戰並非是史無前例的。19世紀後期的美國農民,20世紀初期的“血汗工廠”,以及上世紀80年代前半期的製造業都曾面臨過轉型的挑戰。美國現在面臨的是兩個選擇,一個是向後看,留戀人們自以為過去所擁有的一切;另一個就是保持以創新、開放為特徵的強盛之道。如果那些希望借人民幣升值來解決美國就業問題的人也能站在這樣的高度來看問題,也許就不會像羅奇所説的那樣,總是“對已經失去的東西唉聲嘆氣”了。(丁剛)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港稱人民幣升值壓力已減輕(2004/01/13/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