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7日 13:48 來源:
新華網北京4月17日電(記者 程雲傑)波士頓諮詢公司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企業目前的創新研發支出,其比值幾乎是其全球專利權擁有量的300倍,知識産權“赤字”已成為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困擾。
這份報告援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指出,中國企業的研發支出從1991年的2000多萬元人民幣上升至2004年的近2億元人民幣,研發投資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幾乎翻了一番。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在美國擁有的專利僅佔美國專利總量的0.17%,在日本和歐洲擁有的專利分別佔該國專利總量的0.04%和0.19%。
波士頓諮詢公司知識産權全球專題研究組負責人拉爾夫 艾卡特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説:“中國有一半以上的産品出口美國和日本,但是在這些主要貿易夥伴國擁有的知識産權保護卻相當微弱,這意味著中國企業的鉅額研發投入很可能會面臨蝕本的危險。”
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國內的專利年申請量已從1998的9萬多項上升到了2004年的28萬多項。相比較而言,中國于2004年在美國申請的專利僅為1800多項,在歐洲和日本申請的專利量分別為400和260項。
波士頓諮詢公司高級副總裁兼董事大衛 麥維德説:“中國企業必須意識到,在國內申請專利並不能保護他們在海外的知識産權。中國企業要與強大的國際企業展開競爭,必鬚髮展自己的知識産權組合和戰略。”
從發達國家的先例來看,從單純的知識産權投入到擁有實力強大的知識産權資産並在國際貿易中盈利一般要經歷五個階段:出口基本産品,開始出口高科技産品,遭遇海外知識産權的高昂成本,鉅額投資自主創新,享受知識産權的互惠互利。
麥維德認為,中國企業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縮短知識産權發展的進程。他建議中國企業通過與海外企業建立合夥關係、境外收購、投資申請國際專利權和參與制定國際標準來構建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産權組合。
麥維德説:“現在正是中國企業以知識産權為導向實行海外並購的時候,這種做法根本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
波士頓諮詢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力度遠遠小于印度和南非。2000-2004年,中國企業累計進行了82次海外並購。馬來西亞企業進行了89次,南非企業進行了169次,印度企業進行了201次。
在談到申請海外專利時,拉爾夫 艾卡特建議中國企業不要盲目申請所有的專利項目,而是要到最重要的出口市場申請最有價值的專利,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支付鉅額專利權使用費。(完)
責編:朱亞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