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消息:近年來,“看病貴、藥價高”現象備受詬病,社會各方面見仁見智。但只要稍微留意,就會發現針對這一現象出主意、開藥方的人多,望聞問切追根溯源的人少。
筆者認為,首先,“看病貴、藥價高”反映的實質問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據有關方面統計,截至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中仍有44.8%、農村居民中有71.9%的人沒有任何醫療保障措施,看病就診完全自費。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使不同人群在醫藥消費領域處於不平等地位。在資訊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一部分人看病能報銷,多數人看病不能報銷的不公平現象,通過媒體的傳播又具有放大效應,正所謂“不平則鳴”。所以,各方面對“看病貴、藥價高”的強烈反應是期盼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合理訴求。
其次,“看病貴、藥價高”反映的實質問題是公共財政對醫療衞生事業投入不足。醫院要運營、要發展,在當前體制下,主要通過三個渠道取得收入:政府財政投入;通過向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獲得的報酬;醫院藥房出售藥品時的加價收入。由於公共財政投入不足,我國衞生總費用中個人負擔比重從1980年的21.2%逐步擴大到2003年的55.5%。個人負擔醫療費用比重過大,是患者感到“看病貴、藥價高”的另一體制性原因。
第三,“看病貴、藥價高”反映的實質問題是醫療衞生體制設計的不合理。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我國當前醫療衞生體制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總供給小於總需求,總量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004年,我國每萬人擁有醫師的數量為11.5人,與美、英、法、德等發達國家平均25~30人相比,差一倍以上;即使與同等發展水平的埃及、羅馬尼亞等國平均15~20人相比,也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供不應求是醫藥價格不斷上漲的經濟動因。另一方面是現有醫療衞生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人口占大多數的廣大農村地區仍然缺醫少藥。在總供給小於總需求的情況下,價格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將一直上漲到供需平衡的均衡點。需求創造供給,供給拉動需求,在供需雙方長期的市場博弈中,價格是二者之間的籌碼。
在這個背景下,“看病貴、藥價高”又有眾多的表現形式。一是藥價越高越好賣,競爭力越強,出現了市場經濟悖論。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同質商品價格越低競爭力越強。但藥品是一種特殊商品,醫患之間信息高度不對稱,80%的藥品是在醫生指導下消費的,由於現行體制允許醫院按一定比例加價銷售藥品,單位價格越高的藥品,加價的絕對金額就越大,所以出現藥價越高越好賣的現象。二是政府的價格管制措施不能有效減輕患者的醫藥費用負擔。由於醫療機構已經形成了“以藥補醫”的運行機制,藥價降低後,大處方、亂收費的問題就更加突出。三是公立醫院的逐利性異化了醫院和醫生的行為,醫風醫德問題堪憂,加劇了“看病貴、藥價高”的矛盾。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分析“看病貴、藥價高”的原因時,我們往往容易忽略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醫藥費用的上漲還有其合理的成分,但過快上漲又肯定是不合理的,如何判斷上漲多少是處在合理範圍之內始終是一個難點。縱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經濟的增長總會伴隨一定程度的物價上漲。因為價格上漲具有刺激供給增加的功能,按照“供給創造需求”的原理,這一現象就很好理解。只要物價上漲的水平低於居民收入增長水平,那這種物價上漲就是合理的,百姓的生活就會不斷改善。1960年~1997年世界經合組織29個成員國醫療衞生費用總支出從平均佔GDP的3.9%,攀升到7.6%,就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種發展趨勢。隨着人均壽命的延長,社會對醫療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醫藥技術的快速進步,醫療衞生費用總額肯定是不斷增長的,醫療、藥品的價格肯定也會不斷地上漲。我們解決問題的基點就是要把醫療衞生費用增長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即控制在群眾可承受範圍之內。現在的輿論“一邊倒”,似乎醫藥費用總額和醫藥價格絕對下降才是合理的,這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如果出現了醫藥絕對價格水平的下降,供給就會減少,“看病貴”就會轉化為“看病難”。按下葫蘆起來瓢,那樣對患者就會更加不利,這是決策者在醫療衞生體制改革進程中應着力避免的問題。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給出治理“看病貴、藥價高”的基本思路:
★加快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將不同收入階層的人群納入不同的醫療保險範圍,確保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
★加大公共財政對醫療衞生事業的投入,鼓勵發展民營醫院,着力化解醫療資源分佈不合理的結構性矛盾。
★改革“以藥補醫”的體制,切斷醫藥之間的利益聯絡。
★政府應加強對醫藥市場的監管,緩解“看病貴、藥價高”的矛盾。
在治理“看病貴、藥價高”的過程中,僅就藥價論藥價,不可能找到出路。 (周湘傑)
責編: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