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9日 10:39 來源:
經濟參考消息:廉價的溫州鞋、踢走主人的駱駝和輔佐朱元璋的馬皇后,爭論中的人們用這三者來比喻2005年銀行業最受矚目的事件——引入外資戰略股東。
賤賣質疑:金融股權廉價如溫州鞋
銀行業引入外資最先引起的爭議是是否賤賣,溫州鞋是“賤賣論”者打的比方。
賤賣質疑聲浪始於某雜誌刊登的一篇報道,在這篇題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金融版圖告急》的報道引述德邦證券有限公司總裁余雲輝的話説,國內金融企業在“像甩賣溫州鞋子一樣競相甩賣金融股權”,“這將會帶給中國金融業災難性的後果。”
10月27日,建行上市,人們發現建行公開交易的股價為賬面價值的2倍,遠遠高於出售給美國銀行和淡馬錫的價格(1.2倍)。一些人士指責建行被“賤賣”了。
建行董事長郭樹清在回應“賤賣”質疑時表示,戰略投資者會改善公司治理,會帶來技術支持,會共同面對未來的市場風險,這些都是無形資産性質的收益。僅就轉讓價格而言,也大大高出賬面凈資産,特別是考慮兩家機構(美國銀行和淡馬錫)還承諾以公開上市時的價格買入一部分股份,平均算下來,更要高出許多。
對於定價差異,中行董事長肖鋼分析説,戰略投資者和公眾投資者性質不同、作用不同。戰略投資者願意與引資企業長期業務合作,共擔風險,往往要承諾較長的股票鎖定期,承諾競爭回避。公眾投資者更多考慮股票投資收益,可能長期持股,也可能短期投機。因此,戰略投資者在IPO(首次公開募股)前入資的認股價格一般要低於IPO價格。從定價策略看,引入國際知名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有助於提高引資企業無形資産,提升引資企業形象和市場價值。因此,在引資定價過程中,按國際通行慣例,通常都要考慮無形資産的價值。
威脅質疑:駱駝最終會踢走主人
駱駝在沙漠中又累又冷,就對帳篷裏的主人説:能不能讓我把頭伸進帳篷來躲躲風?主人覺得也佔不了多大地方,就同意了。過了會兒,駱駝又説,在外面的身子也快凍僵了,能不能讓我的身子也進來?主人又答應了。又過了一會兒,駱駝説,帳篷太小了,我倆都在裏面很擠,不如你到外面吧。於是一腳把主人踢出了帳篷。
在持引資“威脅論”的人士眼裏,淡馬錫、花旗、匯豐、美國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戰略投資者就是這只駱駝。他們認為,當下引入外國投資者的浪潮將威脅中國的經濟安全。
威脅論的興起始於一篇文章。10月25日,一家報紙刊登了余雲輝和駱德明的文章《誰將掌控中國的金融?》。文章認為,外資入股中國金融企業,除了追逐利潤這一資本的本質特性外,其更長遠的目標是要控制中國的金融企業和金融産業,最終達到影響中國經濟的目的,從而瓜分中國的經濟資源及其所創造的財富。
文章這樣假想外資的“陰謀”:先是小比例參股,然後提高持股比例,借助中國經濟的上升週期,迫使人民幣進一步升值,要求中國開放資本賬戶,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把投資和利潤兌換成為外匯撤離中國,引發金融危機,利用人民幣貶值之際,通過外匯回流再兌換成人民幣,並進一步增持或收購中國金融機構股份,達到控股目的。文章悲觀地認為,最終大部分中資金融企業變成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的分支機構。
對於威脅質疑,肖鋼認為,如果不改革,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嚴重不足、不良資産增加、財務信息不真實,連生存都難以為繼,這才是真正威脅國家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的最大隱患。
回應質疑:戰略股東是馬皇后
為什麼要引進戰略投資者?在喜歡以歷史故事解釋金融改革的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看來,戰略投資者就是輔佐朱元璋的馬皇后。
唐雙寧這樣打比方:在朱元璋最困難的時候,他幾天沒東西吃,馬皇后烙了一張大餅送去,這種幫助行為,就相當於對參股銀行的“救助”;後來朱元璋在前方打仗,馬皇后在後方動員婦女支援前線,給前線納軍鞋、送乾糧,相當於提供“網絡支持”;朱元璋後來當了皇帝,猜忌心越來越重,經常濫殺無辜。每到這個時候,馬皇后就勸他,此乃“建立內控機制“。“朱元璋當皇帝,有馬皇后的作用在裏邊,朱元璋娶了馬皇后,股票行情才看漲。建行得到國際資本市場認可,有美國銀行的作用在裏邊,建行同美國銀行合作,才能成功上市。”唐雙寧説。
11月以來,金融高層陸續發言駁斥“賤賣論”和“威脅論”。高層認為,引入戰略投資者並海外上市,有助於強化國有商業銀行的監管並改善其公司治理。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不是為了引進資金,而是為了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促進中資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
“引入戰略投資者不會威脅金融安全”,央行副行長蘇寧明確表示。他説,目前面對金融業的激烈競爭,特別是明年年底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所有商業銀行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
爭論的背後是對改革路徑的懷疑
與“賤賣”聲音相反的是“貴買”。據媒體報道,在與中行達成入股協議後,蘇格蘭皇家銀行的一些股東批評説買貴了。股東們不高興的是,銀行投入這麼多資本,換取一家有風險的國有銀行的股權。
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也不認同賤賣論。他撰文指出,臨近上市,建行鬧出董事長腐敗醜聞,中行又爆出10億存款“蒸發”的消息,要不是兩家銀行的股權連同容量巨大、開放程度不足的中國金融市場的進入機會一起售出,單從銀行論,很難賣出去。
周其仁的看法與之前周小川提醒人們不要沾沾自喜相應和。“賤賣”也好“貴買”也罷,價格問題其實只是技術問題,最終爭論延伸到了“金融安全”範疇,但背後是對金融業改革路徑——花錢買制度、開放促改革——的懷疑。
余雲輝打了這樣一個比方:假如有一個農民有100畝肥沃的土地,但地裏總是長草,他會賣50畝地出去換取除草技術嗎?質疑改革路徑人士杠的旗子是招商銀行,他們認為,招商銀行沒有花國家一分錢,沒有依靠外資入股就在短短5年內將大量不良資産化解,建成了國內一流的商業銀行,説明並不是非引入外資不可。
周小川回應説,國有商業銀行之所以選擇“股份制改革和發行上市”的改革路徑,是經過一系列慎重研究才選中的。主要是參照了國有工業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革和公開上市的成功改革經驗。
四大國有銀行的最大股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平説,大型國有銀行的上市,並不是改革的目的,但卻是推行銀行改革的必經階段,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應該也給國內資本機會
在一次論壇結束後,一位銀監會高官對余雲輝説:“你的説法有道理,算是提個醒,但問題很複雜。”
確實,把國有商業銀行建成現代銀行遠遠比農民除草要難。不過,引資也要有章法可循。11月初在質疑聲高漲的時候,銀監會公佈了合格戰略投資者的遴選標準:入股比例不低於5%、股權三年鎖定期、派出董事、豐富的銀行業管理經驗、投資商業銀行不多於兩家。照此標準,淡馬錫不能算是合格的戰略投資者。一來,淡馬錫只是一家投資公司,二來淡馬錫已經入股建設銀行和民生銀行。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傳出淡馬錫公司入股中行受阻的消息。淡馬錫有意以31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中國銀行10%的股份,但據媒體報道,淡馬錫入股中行的申請未獲得中央匯金公司的批准,因為匯金擔心淡馬錫過度涉足中國銀行業。
作為新加坡政府控制的投資公司,淡馬錫已經在建行上市前購買約14億美元的股份,並在建行上市時再次投資了10億美元,此外還持有民生銀行4.6%的股份,淡馬錫已經共計向中國銀行業投資62億美元,成為銀行業最大的外資投資者。直到現在,淡馬錫入股一事還沒有下文。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批准淡馬錫入股中行,勢必會招致更多地“賤賣”論和“威脅”論者的批評。如果抬高要價,則可能嚇跑外國投資者,影響銀行海外上市。
記者發現此次論爭中反應最為激烈的是內資金融企業,人們能感受到民族金融業對不能介入國有銀行改革的沮喪和對外資金融巨頭攻勢的憂慮。
加入世貿組織後的第四年裏,中國銀行業引入外資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銀監會統計顯示,截至3月,10家中資銀行先後得到花旗、匯豐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的戰略入股。僅僅7個月後的10月末,已有22家境外投資者入股17家中資銀行,外資投資金額已超過165億美元,佔國內銀行總資本的15%左右。但以引入戰略投資者不是為引入資金而是為了引入管理和技術為由,銀行業對內開放仍然不見進展。面對如此“來勢洶洶”的外資,民營金融如何能沒有危機感?
在反駁“賤賣論”的同時,經濟學家吳敬璉也提出建議:金融領域改革應該也給國內資本和民營資本機會。社保基金也可以進入,但投資後應該介入銀行的公司治理,真正發揮作用。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也表示不能把戰略投資者僅限于國外機構。他説,商業銀行在引進戰略投資者時,不要只考慮國外投資者,也可以考慮國內的投資者,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甚至可以是商業銀行之間的聯合。最近傳出消息,社保基金有意入股中行和工行,借其股改上市的機會確保基金增值。如果社保基金入股成功,將開創國有銀行引入內資先河。
背景鏈結
引資爭論言辭實錄
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不能胡亂引進戰略投資者。不能引進慈禧太后那樣的,最後把大清朝搞破産了;也不能引進武則天這樣的,最後把唐朝兼併了,她自己當董事長了。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正慶:“一股就靈”已經被證明失敗了,現在銀行業改革也要防止“一洋就靈”。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平:在國有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過程中,既要看到制度性溢價,也不能忽視制度性折價。現有法律關於外資持股銀行比例的限制、行政干預經營、國有銀行高管的政府任命方式,都是對方要求折扣的依據。
經濟學家吳敬璉:到現在為止,銀行改革做得相當不錯,但之後能不能使銀行脫胎換骨,能不能真正給投資者最大的回報,是問題的關鍵。
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胡祖六:有一種意見以為,只有繼續強化對銀行的國有控股,抑制外資的侵入就可以解決中國銀行體系的安全,這純屬自欺欺人。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師羅奇:中國國有銀行改革走到這一步已不可能回頭。
UBS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安德森:中國的金融體系既不是一座將要爆炸的礦井,也不是一座誘人的金礦,而只是一個中等水平的投資機會。
責編: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