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8日 14:13 來源:
經濟參考報消息:11月27日晚18時,停水四天的哈爾濱恢復供水,黑龍江省省長張左己在市民家中喝下了供水後的第一口水。
松花江水污染的濃重陰影在這個400萬人口的城市漸漸散去。
一場從未有過的突發環境應急事件考驗著中國
國家環保總局23日向媒體通報,受中石油吉化公司雙苯廠爆炸事故影響,監測發現苯類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導致重大水污染事件。據環保總局25日通報,松花江蘇家屯斷面硝基苯濃度達到最大,當日7時仍超標28.08倍。一場從未有過的突發環境應急事件考驗著中國。
實際上,11月21日,有關水污染的“小道消息”就在哈爾濱市民中傳開,部分市民陷入恐慌,搶水、搶食物的人群擁進超市,手機通訊也一度“癱瘓”。
家樂福哈爾濱店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超市當日備用的500多箱礦泉水在21日13時至14時的1個小時內便被搶購一空。由於每人都是大量採購,以至於當天在這一超市附近,想乘出租車都成了難題。據統計,由於人們紛紛儲存自來水、桶裝水、瓶裝水,在短短的一天之內,哈爾濱市民把1.6萬噸的純凈水存貨全部搶購一空,相當於平時100天的供應量。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和哈爾濱市政府迅速啟動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嚴密監控松花江水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同時,採取措施確保市場飲水用供應和群眾飲水安全。黑龍江省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説,“這次我們哈爾濱市幾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所面臨的嚴重水源污染,前所未有。保證市民在停水期間基本生活和四天后及時供水是我們政府的責任,也是公共突發事件中對政府的嚴峻考驗。”
由於擁有400多萬人口的哈爾濱市江濱城市幾乎全部依賴松花江用水,市政府果斷決定從23日零時起關閉取水口,全城停水4天。停水以來的幾天中,哈爾濱市政府下令所有洗車、洗浴行業全部停止營業,但保障醫院、重點企業、城市供暖等重要部門的供水。23日市政府再次公告説,從12時起臨時恢復供水,預計將於23日晚停止。其間,政府一共發出4則公告,將全市的供水時間累計延長了近24小時,安全又高效地保障了市民充足儲水。
同時,政府還對全市918眼水井和本地企業生産的2500余噸純凈水實行統一調配,並從大慶請來專業打井隊伍緊急打945眼深水井。同時,嚴厲打擊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採取措施保證食品安全,維護正常的生産秩序。
22日,哈爾濱的大小超市裏奇跡般地堆滿了純凈水,哈爾濱市從省內外緊急調來的飲用水當即滿足了社會的需要,斷貨、恐慌在一夜間消失了。
在城市中超過10萬人的特困群體也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及時援助。每瓶一元的純凈水對於這些靠政府救濟金度日的“困難戶”的確算是奢侈品,但停水期間,他們每天都從社區能領取到6瓶純凈水。
依法追究造成水環境污染的責任
哈爾濱停水第二天,也就是11月2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新聞發佈會上,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向媒體表示,在24日淩晨3時,哈爾濱市取水口上遊16公里的蘇家屯斷面,硝基苯開始超標。而根據測算,整個污水團長度約80公里,完全通過哈爾濱市需要40小時左右。
張力軍從側面解釋了哈爾濱大停水源自“松花江污水團”。在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張力軍也肯定了此次污水團的來源——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的爆炸事故。
11月13日下午1時45分左右,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著火爆炸事故,事故地點位於吉林省吉林市東北方向的龍潭區。
張力軍表示,事故産生的主要污染物為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機物,事故區域排出的污水主要通過吉化公司東10號線進入松花江。超標的污染物主要是硝基苯和苯。屬於重大環境污染事件。
苯屬芳香烴類化合物,是煤焦油蒸餾或石油裂解的産物。雖然苯在常溫下為帶特殊芳香味的無色液體,極易揮發,但有些苯的合成物如五氯硝基苯,卻不溶于水,對環境特別是對水體有嚴重危害,一旦落入水中,會形成嚴重的水污染。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雷明教授認為,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雙苯廠胺苯車間發生爆炸事故後,人們除了關注吉林市本地環境影響p當地人民生産生活,更多關注的是石化行業的安全隱患,甚至對苯産品市場的影響,而對由此而帶來的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環境安全問題卻極少提及。
國務院工作組26日聽取黑龍江省處理松花江水環境污染情況的彙報。國務院工作組組長、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強調,11月13日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爆炸事故不僅是生産安全事故,而且派生出環境污染,造成惡劣影響,我們除了依法追究爆炸事故責任,還要同時依法追究因此造成水環境污染的責任。
應急機制有些環節顯得明顯準備不足
供水恢復了,黑龍江經歷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帶來的停水考驗,松花江水污染的長期、後續影響和潛在危機則更沉重地敲響了全社會的警鐘。松花江的突發環境“災難”召喚全社會的緊急行動。
從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兩級政府的臨時應急舉措看,這次事件得到了比較穩妥的化解,但潛在危機仍在。從更大範圍來看,人類抗禦災害的能力十分有限,突發環境事件仍有可能發生,如何強化政府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能力便成了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
從此次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看,雖然黑龍江省在制定環境應急預案中將突發環境應急事件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做出了相應的指揮體系和力量配置安排,但是這次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發生之後還是對這一應急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例如,隨著污染帶移動時間和流經區域的延長,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需要的技術設備和人員力量大幅度提高。
“在這次突發的環境危機中,環境應急機制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監測技術人員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檢測工作。” 哈爾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于桂雲告訴記者。
但她也坦言,“當然,污染的嚴重性和污染帶的長度是我們始料不及的。雖然,政府緊急購買的監測設備、車輛雖然已經到位,但工作人員和設備一直都是24小時的超負荷運轉,我們的環境應急機制有些環節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還顯得明顯準備不足。”
加快建立各種危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
經歷了2003年“非典”以及眾多突發公共事件考驗的中國,已于去年底基本完成了突發公共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包括總體預案、105項專項和部門預案,以及地方預案的全國應急預案框架體系已初步形成。
當前,全球重大突發應急事件發生的頻率正在呈上升的趨勢。雖然地震、海嘯、颶風等突發環境事件也可能造成嚴重的災難,但是這些事件的滯留性相對於由環境事件造成的問題還要差一些。而環境突發事件大部分是可以快速反應做出預警來降低損失的。而且環境突發事件大多數是具有積累性影響的,比如水污染、大氣污染、輻射物泄漏等環境事故都可能對發生地及擴散地造成長期的影響,威脅到人類生存和生態環境。
有關專家認為,面對環境突發環境應急事件的機制不能簡單化,一定要將方方面面都想到,從最初的停水原因,到中間的解決措施,解決的可能性,水質污染消除的預期,將來還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些都要一一考慮到並加以解決。
以往,我們對自然的脆弱性的認識不足,對可能發生的惡性環境事件的應急準備考慮存在欠缺。在今後的經濟建設過程中,應當把對生態環境可承受力和可能對其産生的影響因素加以更為週全的考慮,將可能産生的危害更高程度地估計到,並通過災害應急體系建設來減少災害發生造成的損失。
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際經貿關係學院教授王紹玉認為,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非預期因素和意外風險持續增加的情況下,都迫切要求我們強化各級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實施國家應急能力評價正是加強各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的重要舉措,應重新審視和調整各自的國家安全戰略,加快建立包括環境污染在內的各種危機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做到未雨綢繆。 (高淑華 呼濤 李佳鵬 勾曉峰 )
責編: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