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8日 16:17 來源:
以CCTV為首的幾大媒體聯合推出“落實科學發展觀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系列專題報道,其中的“自主創新”、“區域協調”、“資源節約”、“現代農業”、“環境友好”、“深化改革”六個專題,基本上概括了我國當前深化改革與發展的實際問題與方向。每週一題,每週一次徵集,每週一次思考,每週一次思想觀念的轉變。“現代農業”就是一個很好的活教材。
什麼是現代農業?僅僅從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去理解是不夠的,怎樣來做到人口與土地合理的協調與配置,從而達到科學化的生産,才是對“現代農業”的正確理解。
中國人口已近13億(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業人口。人多地少這個矛盾始終是農民無法脫貧的主要原因。中國人均耕地不足1.5畝,南方及沿海人口稠密的地區人均耕地就更少,試想:無論政策多麼的英明,科技多麼的投入,勞動積極性多麼的高,在有限的土地上是不可能生産出無限的財富來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改革開放鼓勵農民工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的一些社會問題,也麻痹了我們的眼睛。城市現在基本已經處在轉型期,由過去需要大量的體力工轉型到需要大量的技術工,農民工的前途已經堪憂。他們不得不再一次返回農村,而已經形成的農業生産格局又不能夠恰當的容納這種“返回”,農民工問題就凸顯了出來,他們何去何從?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大量的農民涌向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超出了城市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住房緊張、失業率增加、交通擁擠、環境污染以及犯罪率增高等。現在中國的許多城市已經達到了飽和,像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甚至在超負荷運行,從某種角度來説,這些情況反拖了城市發展的後腿,讓這些城市感到了非常的無奈。
當我們常把關注目光投向城市的時候,誰又來真正關心過農村的實際問題?假定一家5口人,有7畝土地,平均每畝收入1000斤糧食(水稻、麥子、紅苕、蔬菜等),每斤毛糧毛收入0.8元人民幣,共估計收入5600元人民幣左右。那麼想想:教育,醫療,稅收,還有各種人情世故?農民守在這點土地上能夠致富嗎?俗話説“窮則思變”,農村的社會矛盾及問題實際比城市更加嚴重。首先,農村是管理的死角,政策難以完全到達與落實,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野蠻管理”,農民苦;其次,農民自身的文化及道德水平欠低,生産落後,生活單一,違法犯罪屢屢發生,農民苦;再次,長期以來的戶口政策的限制,農民祖祖輩輩都呆在土地上,且這種思想已經“根深蒂固”,農民苦。
建設和諧社會所考慮到的主要對像是農民,城鄉二元結構的調整與改革所覆蓋的面還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實際問題,戶口政策的改革只能説明非農業人口與農業人口在戶口上的沒有“區別”,鼓勵農民進城(鎮)還是一個艱苦繁重的工作。根據各種因素和條件看,發展小城鎮建設是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的必由之路。
小城鎮建設,一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以緩解政府失業壓力之苦;二可以小城鎮為依託,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三可便於集中管理,集中建設,以方便農民享受發展成果,還可減少違法犯罪。有了一定規模的小城鎮,就是地方經濟的中心,農村一直未能解決的教育、衛生、就業、交通、娛樂等問題,就可以比較良好的得到解決。
地方政府在發展小城鎮建設方面應該有所積極作為:第一,要以不過分增加城(鎮)負擔為前提;第二,繼續放寬戶口限制,給農民進城(鎮)創造條件;第三,應積極策劃與出臺鼓勵當地農民進城(鎮)的相關政策與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法規。
經濟在於流通,流通發展經濟。當小城鎮的人口形成一定的規模,各種相應的硬軟體設施就會一應俱全。如是,城鎮化、工業化的國家對於我們來説,就不是很遠了。(作者:紅小兵8)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