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1日 15:34 來源:
昨天是22種常用藥品大幅降價的第一天,但記者在重慶部分藥店和醫院發現,剛剛降價的阿奇黴素、頭孢等抗感染類藥品,一些藥房和醫院根本就買不到了。( 2005-10-11《重慶晨報》)
這次降價的是常用藥,按理説,常用藥是大眾常用的藥,應該不會“脫銷”,可為什麼偏偏在這類藥品降價的頭一天就沒貨了呢?藥房的説法是:因為降價後利潤太少,藥店目前根本就沒有賣。醫院也執行了降價,但患者很難買到降價藥,因為醫生一般不會開。也是因為賺不到錢。以這次降價品種中的頭孢辛鈉注射劑為例,0.75g/支的降到了18.8元,而改用另一種進口的同規格産品,兩者功效相同,但進口産品價格要高得多,0.75g/支要賣37.2元。醫生當然要開進口的,而不開國産降價的藥品了。醫藥公司説,在將藥品批發給醫院時,通常會給醫院讓15%左右的利益,而降價後利潤太低,醫生拿到的折扣也大幅縮水,所以不願開降價藥,由此導致藥廠銷量下滑,也只能停止生産。
藥品也是商品,而且是特殊商品,地球人都知道,經銷藥品利潤不是一般地大,社會上曾流行“劫道的不如賣藥的”的廉潔最形象不過了。藥店的高額利潤是怎麼來的呢?不排除店主經營策略高,市場信息準,但更主要的還是因為銷售價高(過高)使其獲得常人想不到的利潤。也因此,普通老百姓對高價的藥品特別是離不了的常用藥,越來越吃不起了,於是,國家動用宏觀調控手段,三番五次地下達相關藥品降價的通知,以解決藥品價格過高老百姓有病吃不起藥的問題,讓老百姓得到實惠。
但是,每次藥品降價後,首先叫苦的是醫院、藥房、醫藥公司乃至藥廠,他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共同來對付國家政策,對付普通老百姓(患者);而老百姓因為醫院、藥房、醫藥公司乃至藥廠對降價政策的層層設障,得不到國家給予的應有的實惠,也是不滿意。這著實讓藥品價格的決策者頭疼。
其實,藥品降價並不是解決老百姓吃不起藥問題的根本出路,最根本的出路在於解決好醫院和老百姓的利益關係問題。所以只調整藥品價格,不涉及醫院體系,不可能成為全面的帶根本性的改革。正像有專家説的那樣:“藥價虛高,與藥品市場的“代買方市場”特性有關。他是替患者買藥,更多地給病人服用而不是自己。醫院藥房銷售佔藥品銷售的絕大部分,因此具有對藥品購買的強勢地位,是最大的買家”。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中,開“大處方”仍是醫生雖不盡高尚但具理性的選擇。道德風險糾纏與醫院經營管理和醫師的職業操守,是全部醫療問題的癥結所在。
本次藥品降價,發改委和衛生部把目標瞄準在醫院,真正抓到了關鍵。並且隨降價決定一同出臺的三項配套措施———嚴格限制醫院的藥品加成率在15%以內;暫停降價藥品的集中招標採購;加強對醫院合理用藥的監管,要求各級各類醫院銷售降價藥品數量不能因降價而發生明顯變化。這三項措施的亮點在於,不再是單純地用藥品降價的辦法來解決醫療體制中的深層次問題,如果能夠落實到位,將推動醫院改革,從而確保老百姓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這與歷次藥品降價相比,是一個明顯的突破。
再好的改革方案,在實施中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遭遇各種阻力,這種情況下,既需要決策者堅定信心,衝破阻力,按照既定的方針政策大刀闊斧地開展工作,同時,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特別是要多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不能被一些表面所迷惑,動搖了改革的信心,以這次22種常用藥品大幅降價為例,就應該密切關注動向,又要積極採取對策,千萬不能半途而廢。(作者:久泰平)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