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0日 10:25)
光明日報消息:糧食安全事關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對於保持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增加主産區農民收入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我國糧食産業國際競爭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九條優質産業帶帶動增産增收
為了進一步調動糧食主産區和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做大做強糧食産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業部研究編制了《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建設規劃(2004—2010年)》。《規劃》把2004—2007年作為一期項目,2008—2010年作為二期項目。到2007年末,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産能力200億公斤以上、農民人均增收100元、擴大農民就業330萬人的目標。
專家介紹,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將在13個省區重點選建9個優勢産業帶,即黃淮海平原、長江下游平原和大興安嶺沿麓3個優質專用小麥産業帶;東北和黃淮海平原2個專用玉米産業帶;東北地區、長江流域一季稻區及長江流域雙季稻區3個優質水稻産業帶;東北高油大豆優勢産業帶。在西部糧食産銷基本平衡省區和條件較好的集中産區建設糧食生産基地。並按照生態適宜、商品率高和地域上集中連片的原則,在13個糧食主産省區擇優選建441個縣(市、區、旗)、43個國有農場,在西部糧食産銷基本平衡省區選建159個縣、15個團場,全面實施優質專用良種育繁項目、標準糧田建設項目、農機裝備推進項目、病蟲害防控項目和糧食加工轉化項目、西部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項目6大項目。
六塊基石建構産業工程
優質專用良種繁育項目按照9個優勢産業帶的區域特性,從優質專用品種需求出發,統籌佈局建設4種糧食作物原種基地,配套完善小麥、常規稻和大豆原種及良種擴繁基地;同時,建設以研發新品種應用配套集成技術為重點的區域技術創新中心。
標準糧田建設項目按照“鞏固高産田,提升中産田,兼顧低産田”的思路,通過標準糧田建設和配套集成技術普及的應用,努力使項目區耕地達到高産穩産糧田標準。
現代農機裝備推進項目按照技術與裝備相對應的原則,以畝均降低生産成本10—20元、節省種子和化肥20%—30%、降低糧食霉爛損失1—2個百分點為目標,提出了標準糧田建設需裝備的大型動力機械及配套機具購置數量。
病蟲害防控項目按照重大病蟲害發生的預報準確率達到90%以上,災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病蟲害基本不成災、不起飛、不擴散的目標,從糧食主産區全面達到預警測報、應急防治、綜合防控的整體能力建設入手,安排了區域病蟲害監控網、重點植物檢疫實驗室及隔離試種場、主要病蟲害應急防治站和區域性農藥質量監測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安排了相關技術創新中心項目。
糧食加工轉化項目按照招標引資、擇優選建、扶優扶強的原則,分品種提出了重點扶持的糧食精深加工領域和産業佈局。西部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項目參照中部主産省區五類項目建設標準,按照西北、西南地區的不同特點,從重點完善區內良種繁育體系、基本糧田建設等環節入手,整體設計了建設內容和投資標準。
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注重了各項目間的相互聯絡和互為支撐的作用,從形成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具體能力建設出發,通過系統設計、配套建設,共同形成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專家指出,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關鍵是保護和調動主産區政府和種糧農民的積極性,重點是加大對糧食主産區生産能力建設和扶持的力度。要實行最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合理利用水資源,努力增加耕地面積;加強優質糧食産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糧田生態環境改善和現代農機裝備推進工作,全面提升糧食生産的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有效配置各類資源,促進優質糧食産業的發展;建立分工明確的責任制度和激勵機制,強化監督檢查,確保優質糧食産業工程的順利實施。(記者 邵文傑)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