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三大問題直擊國內保險業“軟肋”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06日 14:16)
中國經濟時報消息:“你為什麼沒有買保險?”山東一項由專業調查公司在17個城市進行的個人調查問卷顯示,43.3%的被調查者的理由是對保險公司不信任。
這項由山東省保險行業協會、省消費者協會組織專業調查公司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理賠困難”、“誇大好處誤導”、“手續繁雜”,是目前國內保險業存在的三大問題。山東省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嘉瑜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形象地把這三大問題稱為三塊“短板”。
本次調查由消費者對自己入保的保險公司在險種、信譽、價格、辦事效率、服務狀況、索賠情況、業務員素質和總體印象等8個方面按高(好)、一般、低(差、少)進行了評價。調查顯示,保險業的第一大問題是索賠難,購買保險並有索賠經歷的消費者中,認為不順利的佔22.30%,超過20%的消費者對保險理賠不滿意;第二大問題是“誇大好處誤導”,43.3%的被調查者説,不想購買保險的理由是對保險公司不信任,因為保險營銷員誇大承諾或者沒有完全兌現承諾。第三大問題是“手續繁雜”,保險的承保、理賠手續比較複雜,特別是人壽保險涉及的項目很多,賠付兌現時間長。
另外,佔80.2%的被調查者表示,最迫切希望了解或者説最關心的保險公司的信息是“信譽”。沒有參加保險的人群中,43.3%的人不想購買保險的理由是對保險公司不信任。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誇大承諾或者沒有完全兌現承諾。
合同如霧裏看花也是消費者反映強烈的一個問題。在調查“對保險合同的明白程度”時發現,“基本能看明白”的消費者佔78.34%;“不明白”的佔12.73%;“看得明白”的僅僅佔到8.93%。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保險條款存在晦澀、繁瑣的問題。
這次調查有一個題目是“對中外保險公司的投保打算”,有57.6%的被訪者選擇中國的保險公司;有18.61%的被訪者認為無所謂,中外保險公司哪個合適選擇哪一個;有23.79%的被訪者表示會選擇外國保險公司。
“為數不少的消費者表示要選擇外國保險公司,這是民族保險業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劉嘉瑜説,“從今年開始,資金雄厚、保險技術先進和管理經驗豐富的外資保險公司將與尚處在發展初級階段的中國民族保險公司同臺競技,民族保險業競爭壓力前所未有。保險業再也不能文過飾非了,我們保險公司有許多強項,但根據經濟學上的木桶理論,木桶裏盛多少水,不取決於最長的木板,而取決於最短的木板。如何從社會的評價中,認識自身的差距,把三塊‘短板’做成長板,是保險公司的當務之急。”
【保險】業內人士認為:保險業要借機實現專業化經營
另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生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政懷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對保險市場産生巨大積極影響,標誌著我國壽險業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經營從此開始,壽險公司宜積極應變,抓住突破投資瓶頸的歷史性機遇。
他説,雖然保險業的保費收入近年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長,但由於投資渠道比較狹窄,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一起是發展中的瓶頸問題,給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造成很大壓力,迫切需要解決。《意見》明確指出,要鼓勵合規資金入市。支持保險資金以多種方式直接投資資本市場,逐步提高社會保障基金、企業補充養老基金、商業保險資金等投入資本市場的資金比例。這對保險公司來説,是一件利在長遠的好事,可以有效地突破保險資金的投資途徑,真正實現壽險公司幫助客戶理財的功能。
李政懷認為,比之以前通過購買證券投資基金間接入市,對保險資金來説,直接投資資本市場更為現實和高效。成熟的保險公司都有自己的投資團隊,研發能力和投資技術並不欠缺,如果通過購買證券投資基金間接入市,在增加交易成本的同時也不利於投資的自主性,不能及時地轉換投資策略,不能充分確保保險資金的流動性。當然,保險資金直接投資資本市場帶來潛在的巨大投資收益的同時,伴隨的投資風險也不容忽視。資本市場投資具有是高風險、高收益,這對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是一個考驗,需要建立科學的風險監控和管理系統。關於保險資金直接投資資本市場的比例上限,他建議目前不宜超過15%,以確保控制行業風險。他相信,隨著保險資金以多種方式直接投資資本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保險公司一定會象基金管理公司一樣,成為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李小千 盧懷謙)
責編: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