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消息:“石油公司通常對分析政治局勢並不熱衷。但是,”9月4日出版的華爾街日報報道説——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負責人約翰.庫克稱:“目前將伊拉克置於供求關係以外會相當麻煩。”
中國百姓已經感受到國際原油、成品油市場價格波動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出租車起步里程由4公里調到3公里啦,機票加收15%燃油稅啦,等等。
建材、冶金和化工等産品的價格,也間接隨著國際市場的油價漲落。
今年4月以來,巴以衝突升級、中東局勢惡化。4月8日,歐佩克宣告該組織7種監督原油平均價升為每桶25.44美元,這是自2001年9月底以來歐佩克平均油價首次達到每桶25美元。進入8月以後,隨著美國打擊伊拉克輿論的升溫,紐約市場油價繼續攀升,8月20日突破了每桶30美元大關,達到15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近日國際原油價格稍有回落,但仍維持在每桶28美元左右的較高價位。
據世界經合組織估計,如果油價上漲10美元/桶並維持一年的話,發達國家的通脹率將在1年後上漲1個百分點。這種狀態對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影響更大一些。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也曾指出,由此,世界經濟的年增長率會減少0.5個百分點,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年增長率則會減少0.75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當一國的石油進口超過5000萬噸時,國際市場的行情變化就會影響該國的國民經濟運行;進口量超過1億噸以後,就要考慮採取外交、經濟、軍事措施以保證石油供應安全。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史丹研究員認為,我國原油供不應求,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工産品也大量需要進口,所以國際原油價格超過30美元,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
國土資源部的資料表明,近10年來,我國原油消費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國內原油供應增長速度僅為1.67%,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國民經濟的需求。1993年起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1年凈進口原油6500萬噸,佔當年總需求量的28%,成品油每年進口1200多萬噸。
不過,記者採訪到的幾位專家一致認為,目前中國的能源供應對外依存度並不高,我國能源結構仍以煤為主,在總的能源消費量中,進口石油僅佔10%左右。中國原油産量將在較長時間保證近一半的石油供應。目前我國的國家儲備和企業儲備都還充足,遇到進口石油供應中斷時,仍能滿足最基本需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沫副研究員認為,從長遠看油價不會大幅上升。陳沫説,未來一段時間的國際油價走勢,關鍵看美國打擊伊拉克和巴以衝突發展動向。如果發生局部戰爭或巴以暴力衝突再度升級,油價漲勢將持續一段時間。
但油價變動最終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陳沫指出,目前世界石油的供需總量是基本平衡的,除非發生更大規模的衝突。歐佩克減産對石油市場的控制能力有限。
13美元/桶似乎已經成了一個標誌性價格。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佩克集體限産提價,只有1986年、1993年和1999年曾獲成功的,當時國際油價都在13美元/桶以下。在此價格之上時,歐佩克也嘗試過限産,但都沒有成功。
這是因為石油成本已大為下降。據國際能源機構的分析,非歐佩克産油國的生産成本為9.4美元/桶,如果把融資成本和國際大公司可接受的利潤率(15%)考慮進去,其出售石油的最低價格就是13美元/桶。在13美元/桶之上,非歐佩克産油國能夠從容獲利,其合作限産促價的要求不迫切。
陳沫認為,現在油價下降還有一定的空間,非歐佩克和歐佩克嚴格執行協議的可能性不大。世界在經歷了幾次石油危機後,世界各國正在努力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發達國家紛紛調整經濟結構,建立石油儲備,包括加強對具有油氣資源的內陸地區和海域進行開發;發展天然氣、核電、可再生能源(如水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等。所以,從長期來看,油價不會大幅攀升。
去年我國凈進口原油6500萬噸 中東和戰牽動中國經濟神經
“石油公司通常對分析政治局勢並不熱衷。但是,”9月4日出版的華爾街日報報道説——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負責人約翰.庫克稱:“目前將伊拉克置於供求關係以外會相當麻煩。”
中國百姓已經感受到國際原油、成品油市場價格波動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出租車起步里程由4公里調到3公里啦,機票加收15%燃油稅啦,等等。
其實,建材、冶金和化工等産品的價格,也間接隨著國際市場的油價漲落。
今年4月以來,巴以衝突升級、中東局勢惡化。4月8日,歐佩克宣告該組織7種監督原油平均價升為每桶25.44美元,這是自2001年9月底以來歐佩克平均油價首次達到每桶25美元。進入8月以後,隨著美國打擊伊拉克輿論的升溫,紐約市場油價繼續攀升,8月20日突破了每桶30美元大關,達到15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近日國際原油價格稍有回落,但仍維持在每桶28美元左右的較高價位。
據世界經合組織估計,如果油價上漲10美元/桶並維持一年的話,發達國家的通脹率將在1年後上漲1個百分點。這種狀態對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影響更大一些。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也曾指出,由此,世界經濟的年增長率會減少0.5個百分點,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年增長率則會減少0.75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當一國的石油進口超過5000萬噸時,國際市場的行情變化就會影響該國的國民經濟運行;進口量超過1億噸以後,就要考慮採取外交、經濟、軍事措施以保證石油供應安全。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史丹研究員認為,我國原油供不應求,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工産品也大量需要進口,所以國際原油價格超過30美元,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
國土資源部的資料表明,近10年來,我國原油消費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國內原油供應增長速度僅為1.67%,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國民經濟的需求。1993年起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1年凈進口原油6500萬噸,佔當年總需求量的28%,成品油每年進口1200多萬噸。
不過,記者採訪到的幾位專家一致認為,目前中國的能源供應對外依存度並不高,我國能源結構仍以煤為主,在總的能源消費量中,進口石油僅佔10%左右。中國原油産量將在較長時間保證近一半的石油供應。目前我國的國家儲備和企業儲備都還充足,遇到進口石油供應中斷時,仍能滿足最基本需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沫副研究員認為,從長遠看油價不會大幅上升。陳沫説,未來一段時間的國際油價走勢,關鍵看美國打擊伊拉克和巴以衝突發展動向。如果發生局部戰爭或巴以暴力衝突再度升級,油價漲勢將持續一段時間。
但油價變動最終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陳沫指出,目前世界石油的供需總量是基本平衡的,除非發生更大規模的衝突。歐佩克減産對石油市場的控制能力有限。
13美元/桶似乎已經成了一個標誌性價格。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佩克集體限産提價,只有1986年、1993年和1999年曾獲成功的,當時國際油價都在13美元/桶以下。在此價格之上時,歐佩克也嘗試過限産,但都沒有成功。
這是因為石油成本已大為下降。據國際能源機構的分析,非歐佩克産油國的生産成本為9.4美元/桶,如果把融資成本和國際大公司可接受的利潤率(15%)考慮進去,其出售石油的最低價格就是13美元/桶。在13美元/桶之上,非歐佩克産油國能夠從容獲利,其合作限産促價的要求不迫切。
陳沫認為,現在油價下降還有一定的空間,非歐佩克和歐佩克嚴格執行協議的可能性不大。世界在經歷了幾次石油危機後,世界各國正在努力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發達國家紛紛調整經濟結構,建立石油儲備,包括加強對具有油氣資源的內陸地區和海域進行開發;發展天然氣、核電、可再生能源(如水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等。所以,從長期來看,油價不會大幅攀升。(記者嚴樺)
|